苏州市直镇,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它的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而 直镇水乡妇女服饰,被录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 直的一道著名风景线。
直镇作为旅游名镇,一方面游客多,另一方面镇区居民生活水平也较高,垃圾产出量颇多,每天产出垃圾170吨,其中镇中心区垃圾有120吨,120吨垃圾对于一个乡镇来说,可能是一个大数目,但却绝对达不到一个垃圾处理项目的处理量。 直镇每天不得不来回跑路90公里,把垃圾送到苏州市的卫生填埋厂处理。
直镇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众多乡镇面临的问题。 直垃圾处理现状也是环太湖地区水乡城镇的缩影———这些水乡城镇人口密集、产业发达,但他们的垃圾(主要指单类固体废物)产生量相对较小,单独处理垃圾的技术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限制,规模效益差,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所以造成这些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及监管能力却相对不足,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水平较低,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周边水系的健康环境。
2008年, 直镇固体废物高效联合处理与资源化项目,成为国家十六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一个子项目。 直镇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开始了合作。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刘建国博士告诉记者,他几乎是每两周就要去一次 直,2008年他们对 直的垃圾做了全方位的调研。简单说,
直镇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和热值较高的可燃垃圾。 直的工业废弃物中,印染行业产生的废水废物是其中重要一部分。每一年 直都要进行河道清淤,产生了大量底泥。
综合以上的垃圾分析,刘建国和他的团队提出了3项关键技术,把能用上的垃圾都用上,以实现“以废治废”,优势互补,协同资源化。
第一项技术是“生物垃圾有机质供碳技术”。因为 直的印染工业发达,所以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污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印染工业,印染行业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物质量不足,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于是刘建国他们提出一个设想,厨余垃圾的生物质含量高,可以试着把厨余垃圾打成浆,加到污水中,以提高污水的生物质含量,改善污水处理效果。
第二项技术是“热压成型制RDF技术”。这项技术的设计构想是将生活垃圾中热值较高的可燃垃圾、可燃性工业边角余料、污泥、废石灰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热压成型,生产出垃圾衍生燃料(即RDF)。由于热值高,RDF的燃烧稳定,加入了废石灰,RDF没有臭味,而且RDF适于长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可以作为电厂锅炉及其他燃煤锅炉、水泥窑等项目的燃料使用,甚至有些可以与煤媲美。这已经不再仅仅是“变废为宝”,而且还是“变害为宝”了。
第三项技术是“高温烧结制陶粒技术”。据统计, 直镇在2003至2008年共疏浚河道160条计125.198千米,共完成土方179.2222万立方米,底泥产生量巨大,这些底泥的化学组成与粘土接近,含有多种重金属,营养物和有机物含量也相对较高,现在这些底泥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利用,刘建国他们的设想是以这些底泥和污泥、粉煤灰等作为原料生产一种轻质陶粒,这种轻质陶粒的用处很广,比如可用作污水处理厂的滤料、面源污染控制滤料、河道填料或滤料,或用作混凝土轻骨料以及路面材料等。
刘建国告诉记者,现在项目已经进入实验室阶段,同时他们也在一直做居民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我们设计的垃圾分类,很简单,只要分开厨余和一般生活垃圾即可。虽然简单,但大家都做到了,将大大提高我们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实验室阶段过后,就会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他们打算今年就能够用他们的模式处理 直镇30吨—50吨/天垃圾。
值得欣慰的是, 直镇和苏州市政府都很支持他们的项目,觉得既给他们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问题,也会实现一部分经济效益,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而在刘建国及他的团队看来, 直示范项目的更大意义在于其“可复制性”,一旦这种模式成功,将解决一批水乡城镇的垃圾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