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婺源2月9日消息(吕富来)“这么多中华秋沙鸭在此栖息越冬,实属罕见。”日前,婺源“鸟友”程新德在紫阳镇坑口村委会石枧村水浅河滩,拍摄到2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令他兴奋不已,“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物种,很少在同一地方出现10只以上,全国不足1千只。”
近年来,婺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探索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等,使得境内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和清澈见底的溪流,成了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野生鸳鸯等一批珍稀鸟类的栖息“天堂”。
“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谈起生态文明建设,婺源县林业局局长吴进良颇感自豪,“就拿蓝冠噪鹛来说,这是婺源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种,世界罕见。”据了解,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亮点工程,婺源建设好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呵护鸟类共有的“天堂”。如今,该湿地公园占地面积346.6公顷,湿地面积320.6公顷,湿地率达92.5%。并完成5公顷湿地观赏植物园、200平方米湿地文化长廊、2公顷临城湿地净化系统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人鸟共舞”的生动局面。
为确保湿地公园管理到位,婺源还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局,建设湿地科普馆等,加大湿地公园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科研监测等力度,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嘎、嘎、嘎”,冬日清晨,每当太阳刚露脸,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就热闹起来。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野生鸳鸯等一批越冬水禽,成群结队,在此结伴觅食、嬉戏打闹。和鸟儿们一起出来的,还有湿地公园管理员俞源欣。他划着船从上游到下游,清理湿地垃圾,观察鸟类生活情况。虽然,每天的工作重复又简单,但“发现了新候鸟,能高兴上好几天”。目前,该湿地公园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两种(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虎纹蛙、野生鸳鸯等)。
除了湿地公园,行走婺源,从金盘至溪头,还能看到喜鹊、画眉、翠鸟、白腿小隼、山斑鸠的灵动与俏丽,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的身影。据了解,为打造美丽江西“婺源样板”,婺源还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自然保护小区191处。去年,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还作为我省的唯一代表,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谱写着生态文明“婺源样板”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