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先读雨的意义,是杜甫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接近黄土高塬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中,都说春雨贵似油,清明时节有雨纷纷,不是春意昂然年有寄托的好兆头吗,这位路上的大诗人,却为何欲断魂,还要借问酒家,意欲把盏解忧,可能是思亲徙悲的感伤吧。不过这有雨纷纷却真的就感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多少后人品味着文化大家杜牧的凄凉与涕泠的雨中感触,在清明时节用感恩和思念抚慰为了我们的先人。当然带有经济效应的文化则更能感动很多人,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改革开放时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似乎比雨纷纷和欲断魂更有吸引力,要是杜牧大人在愿意以此作入股的话,现在至少也是身价数亿了。这雨,意,酒,经济,应该说是雨的一部分意义了吧。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还是杜牧大家的慷慨高歌,好雨在春天发生,随着微风在夜里悄悄的落下,使万物在滋润中完成我们对春的寄托。不是耕耘者,是读不出个中滋味的。过去没有现在的条件好,最其码没有现在总也抽不完的机井水(刚有深井时是这样,现在不一定),也不用到山坡下把肩膀压的红肿红肿的去挑,如果春天不下雨,庄稼种不上,公粮交不上不说,我们会有吃不饱的可能,你想想,那时作为种地的会是啥心情,政府派住工作员是肯定的,解决点物资与资金也是肯定的,全民老少齐上阵也是毫无疑问的,效果不管人们如何的叫喊人定胜天,如何标榜抗旱成绩如何如何,从庄稼把式的眼里看,都是不咋着的。就算是现在,前段时间西南数省大旱,结果怎样,除了全国一家人,一处有难八方支援外,不管你花费多少钱,投入多少物资,事实是明摆着的,最后还是雨为大家解了难题。“好雨知时节”,可以理解为风调雨顺吧,如果我们坐下来细细的想一想,雨,是不是可以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多少年了,雨,是不是支撑着我们的吃饭问题,修了多少年多少座水库,没有雨,我们仍然是解决不了耕作的根本问题,虽然从地层深处取水曾让我们为农业的增收欢呼过,但不能不说这样的农业增收措施对整个生态来说是利是蔽,湿地十年内无缘无故就消失了五万平方公里的影响我们还不知道去那里寻觅,是人类的那一种错误行为形成了如此这般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秘,但有一点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雨和湿地的演绎与人的行为不无关系。
雨,有没有人在研读它来与不来,为什么来,为什么不来的意义,它与文明,经济,社会稳定的关系。与大多数人有益的事叫做公益,是不是一种公益让某个政府、某个团体、某个领域去承担,就叫做不合理,谁也不会为大众受益的事做出自己真正的努力,当灾难今年威逼你明年威逼我时,再各自述说各自的道理,或者用病险和投入不足来解脱社会公众的质疑。如果再投资多少亿用智慧垒起更多更坚固的水泥大堤,你能不能担保会有更长久范围更大的干旱和更猛更骤的大雨。
雨,对我们的生活是否有我们没有估计到的更重要的意义,为什么不为自然生物多样性做些付出,探讨一下另一条变雨有害为有利的途径,看一看过去灾害频率为什么低的老黄历,反思一下最近这几年雨为什么对我们一点都不客气。
要是要你放弃一夜或几天就有的几万元纯利,你肯定会找出十分充足的理由说服任何人,这百分之百的不合理,甚至会不惜重金找个说理的地方保护自己应得的利益,可要是几个小时之内,大雨根本就不和你商量,把你多少年的亲苦经营成果随便取之而去,甚至有可能是血本无归,你也只能是在懊恼与悔恨中悄悄而去。这是不是道理,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理念是不是应该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