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需在法律、政策与治理和科学技术等7个方面全面提高能力。这是全球环境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分论坛”上提出的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中国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需要采取措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对于中国至关重要。”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表示。
欧达梦指出,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碳强度降低40%-45%,这个国家减排指标的实现客观上需要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等利益团体全方位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法律方面,中国需要提高法律体系的权威性,政策的连贯性与治理手段的有效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体系,为企业、行业和市场提供长期投资所需要的确定性和法律保障。
在科学技术方面,尽管中国已经加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但仍需提高核心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资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产业孵化与市场培育,通过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转移与合作,并与国内的创新体系有机的结合。
在劳动力技能方面,中国亟需为适应低碳发展进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建设,通过高校和研究所培养相关科研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以及开展政策制定者的相关培训,并通过意识提升等方式吸引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
在金融机制上,中国应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结合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健全金融机制。在管理方面,需要侧重企业和社会的管理,增强企业和社会脆弱人群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企业自身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中国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整合与协同的能力,通过整合不同层面的能力建设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整体能力的提高。还需加强机制和体制建设,使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能够统一有效的运行。
“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里十分重要,WWF将继续积极与政府、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及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以政策研究,项目试点以及宣教培训等方式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研究和能力建设。”欧达梦表示。
在会议上,来自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部门和机构的专家和领导约500人参与了能力建设相关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