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可不要把唱腔曲调给忘了!”

媒体:中国文化报网站   作者:周公略 李学华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8/3 8:48:06

    2006年,侗戏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全方位展现侗戏的艺术魅力,7月28日,由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黄土乡人民政府、通道县文化馆联袂推出的侗戏《雾梁情》首次在通道县民族剧院公演。



    江西湖口县传统戏剧青阳腔的传承人殷武焕日前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也是九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近日,我们前往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采访了这位对青阳腔艺术矢志不渝的民间老艺人。

    自小学艺,矢志不渝

    “桃李风晴,芝兰日咏,似阶前桃李芙蓉,高挂珠帘。似年年此日,芳丛羡人间,只有虎豹争雄,忆天上,有麒麟,传送金杯自捧,惟愿花下椿萱,百年长俸……”一见我们的到来,殷武焕老人即在晒场上摆起了家伙什,一曲高亢激昂的《双坠楼》,犹如天籁之音,回荡在秀美殷山。

    殷武焕出生于1932年,十来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吴江龙学演青阳腔剧目,多演生、旦。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师傅时常赞赏说:“就算你父母不花钱送你学戏,我还要花钱请你来学呢!”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殷武焕的学艺过程也是时断时续。抗战结束之后,人们用唱戏等方式来欢庆胜利,青阳腔在湖口又盛行一时。在此期间,因为师傅经常到外地演出,殷武焕跟着师叔磐康泉、吴厚德、骆硕仁等学演。1952年,师傅、师叔相继被调到江西省赣剧团工作,殷武焕也已学会了《琵琶记》、《黄金印》、《双坠楼》、《桃园结义》、《忠义殿》、《窦娥冤》、《岳飞尽忠》、《鹦鹉盏》等数十部青阳腔剧目,留在湖口延续着青阳腔的余脉。
农闲时节的湖口农村,人们庆丰收,祝寿诞,迎庙会,这时,殷武焕师徒组成的青阳腔专业剧团那一唱众和、高亢激昂的气势,那金鼓铙钹齐鸣的热烈氛围,那融昆腔、弋阳腔、余姚腔和青阳村坊小曲于一体的多姿声腔,就在亭台楼阁间萦绕,在人们的心里飞扬,在绮丽的小山村轻轻飘荡……

    为青阳腔传承呕心沥血

    老人告诉我们,湖口青阳腔的辉煌得力于它创造性地发展了“滚唱”的特点,形成了“滚调”,打破了以往各种声腔旧有的曲牌体制,将戏曲文学从“曲有定句,句有定音,字有定音”的严格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词句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青阳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文革”过后,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辞世,青阳技艺已少有传人。1982年,时任湖口县文化馆馆长的刘春江下乡调查时发现了销声匿迹已久的青阳腔,为了使这一明嘉靖年间盛极一时的“徽池雅调”延续下来,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刘春江同殷武焕等人一道开始了对青阳腔的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谋生,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也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青阳腔面临濒危状况。殷武焕膝下有一子四孙,老人真心希望家人能把青阳腔传承下去,可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夙愿难以在家人身上实现。虽然遗憾,殷武焕还是表示:“我对青阳腔的热情依然很高,有空时,会经常拿起剧本翻翻,自娱自乐地唱几段,温习温习,可不要把唱腔曲调给忘了才好啊!”

    2006年,湖口青阳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青阳腔艺术,湖口县政府与九江学院联手合作,2007年11月,九江学院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此后,该院艺术学院师生经常到这里开展采风和教学活动。“只要他们师生一来,就会接我去一起学习,他们唱得可比我好。”老人谦逊地说,眼神里闪烁着对青阳腔艺术发展的期盼。

阅读 31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