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江西人曾包揽科考前七名 探寻江西科举奇迹和古代状元(图)

媒体:江南都市报   作者:刘国伟 邓安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7/31 13:49:41
     600多年前的江西,出了两件令全国上下啧啧称奇的事情——

  一是在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科举考试的110位进士中,不仅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与第三名也是江西人,在前6名中江西人占了5名;二是4年之后的科考当中,该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榜眼、探花与二甲前4名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7名。这两桩科举盛事,而且是连续的两科,可算是科举中的奇迹。

  这只是冰山一角。“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用流光溢彩来形容江西科举考试毫不为过。那么江西文化精英群落的萌生,乃至为中国造就一大批雄才大略、光耀于世的栋梁,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教育传统?

遗存在江西各地的“进士第”、“状元楼”彰显了当年赣地科举之盛。

  明代吉安状元占江西一半

  《江西状元谱》一书作者李天白对记者提到,在江西42个文状元中,唐代2名、南唐3名、宋代12名、元代2名、明代18名、清代5名。“在状元中,宋代彭汝砺是省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明代的吴伯宗在乡试获得解元,在殿试中又高中状元。这都是不寻常的事。”他说。

  明代18位状元的成绩,让江西的科考达到巅峰,这期间创造的两个奇迹不得不提。

  一是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该科共取进士110人,但是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人,在前6名中江西人占了5名,吴溥还是会元;二是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该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7名。这一科的主考、参与读卷定名次的7名内阁大学士中的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都是江西人。这次会试、殿试几乎都被江西人占据。连续的两届科考能有如此好的成绩,不能不说是科举中的奇迹。

  整个明代产生了90名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19名,占20%。居全国第二位。

  李天白对42名文状元分布的地区作了详细分析,南昌市3名(把元朝薛朝晤算在内)、九江市3名、新余市1名、赣州市2名、抚州市4名、宜春市4名、上饶市6名、吉安市19名,吉安市出的状元,占全省42名状元中的45.2%。“其中吉水县在明代就出了5名状元。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来由。”他说。

  除了状元,江西的进士是11105人,占全国的进士98449人的12.27%。比例达到了十分之一。

  屡出正言不屈的状元

  “江西42名文状元中,没有出现百姓憎恨的奸贼败类。”李天白说,而且还出现了人们所敬慕的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此外,还有为了国家利益、百姓的疾苦,不考虑个人安危,敢于忠言直谏的状元,如杨慎、舒芬,因为直谏而触怒了昏君,遭到廷杖、罚跪、监禁、撤职,甚至贬黜,流放边疆,仍正言不屈。”

  数度冒死哭谏的状元舒芬可谓这方面的代表。在进贤老城有条“舒芬街”,长约一公里,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当地人都知道,这条街纪念的是进贤唯一的状元舒芬。

  《明史》中《舒芬列传》记载了舒芬的四件事情,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哭谏事件。

  舒芬考取了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七品修撰,令他觉得生不逢时的是,遇到的皇帝明武宗是一个荒淫暴戾、怪诞无耻的无道之君,他最大爱好是微服游玩,他在孝贞皇后去世不到一个月、还没有下葬之际,就要去宣化府狎妓作乐。舒芬以“忠君爱国”为念,上言劝阻说:“皇后刚驾崩,陛下三年内应深居不出,如脱掉朝服,撤掉兵卫,万乘之重如同老百姓一般,上下难辨,礼仪难定,实为不妥。”明武宗听后仍一意孤行。

  舒芬对此非常担忧,再次进谏,这一次直接而又痛彻,直批明武宗“侈心行乐”。

  这篇著名的上疏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陛下以镇国公为名号,巡幸江南,到亲王之地,名分倒置,实为荒谬。皇上大婚已有十五年,而圣嗣未育,这些都是国家危亡的迹象,大臣知道而不说,小臣知道而不能尽言,其志并非忠诚,只是任听陛下自坏大局。臣不忍心大局变坏,痛哭泣血,冒死直谏……”

  舒芬将批评矛头直指明武宗,终于招来大祸,几乎丧命。舒芬的奏疏引起朝野震动,一共107名官员联名上疏。然而明武宗看完奏章,失去了理智,动用了最带有污辱性的惩罚手段,命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外罚跪5日,跪完后再打30廷杖,打完后再作逮捕入狱或罢官贬职处理。

  明世宗朱厚聪继位后,舒芬再次卷入了一次集体哭谏,明世宗同样毫不手软,施以酷刑。舒芬最终伤势复发,含恨死去,年仅44岁。

  兴学之风造就科举奇迹

  江西大地的人才享誉天下,来源于怎样的文化教育传统?

  有专家曾对江西中举的学子作过详细观察,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结聚现象”。例如,宋代以抚州、吉州两地较多。明代吉安府共出了10位宰相、22位尚书、19名状元、11名榜眼、10名探花、8名会元、39名解元,自明初自嘉靖年间,中举者280余人,中进士者900余人。明人吴云称吉安地方“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士夫秀特,文章盛于江右”。此种被称之为地区性结聚。而另一种就是家族结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临川三王,南丰三曾、临江三孔、临江三刘、鄱阳三洪,这种人才的结聚原因,就是出于家学。

  不论是“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地区性结聚,还是家族结聚,都是来源江西历史久远的兴学之风。重视教育,大力办学的风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现有的资料上看,江州浔阳县(今江西省德安县东桥乡)陈崇家族办的东佳书堂,是最早的私家书院。陈氏家族立有“书屋”和“书堂”,书屋设在家族住宅区的西边,教童蒙识字读书,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儿童7岁入学,15岁出学,有出众才能的入东佳书堂。陈氏的教育机构当中,既有属于启蒙性质的家塾——书屋,又有高于启蒙水平的书堂。

  正是江西浓厚的兴学之风,使得一些地域和一些家族,对教育十分看重,这才为日后创造科举奇迹奠定了基础。

  精英书院培养赣鄱学子

  从江西宋代教育的兴盛开始,官府创办的“州县之学”,为培养人才开辟道路。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余悦对此有过详解。官府的重视,制度的完备,经费的充裕,使得官学一度出现兴旺发达的景象,而官学重在科举入仕,以辞章帖括为主业,所以官学为科举考试输送人才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然而,官学无法持续兴盛。随着政治混乱、战争频发,官学日渐衰落。州县学校日益腐败,学校只管课试,并不进行教育,儒学诸生与教官疏于来往。

  与官学双峰对峙,输送人才的另一条道路是私家讲学,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有专家统计,两宋时期全国有651所书院,江西220所,占33.79%。学者自行设办,乡绅独立兴办,家族投资创办,乡间集资举办,甚至学徒凑集资财协助老师办学,江西的书院数量十分可观。不仅如此,书院可以自行规定教学目标,所讲授的内容也各有千秋,虽然有的可能纯粹为科考做准备,但更多的偏向诗赋辞章,或者讲究务世之学。到了元朝,始建的书院达到94所,宋代设立的书院,则在继续发展。而到明代,江西科举考试到达巅峰的时候,其书院发展也达到高峰。始建于明代的书院,江西有288所,其数量已经超过黄金时代的宋代。

  实际上,书院的教育方式不拘一格,这对培养人才大有?/益。特别是明代讲会式书院的建设,诸如庐陵的依仁书院、万安的云兴书院、永新的崇正书院和明新书院,都是名噪一时的讲会式书院。书院讲会制度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组织形式,对于讲会日期有明确的规定,参加讲会者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讲会设职、仪式也有规制。书院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互相砥砺、取长补短的学风,并且面向社会,成为社会与书院学术活动的纽结。书院发展到清代,在数量或者规模上都达到了顶峰,江西的书院也遍及各地,新建325所,修复73所。

  余悦说,在江西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书院在振兴教育等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科举日盛而官学凋敝的形势下,成为输送人才的重要支柱,而江西的书院在全国“独领风骚”,这是江西的幸事。

  □文/记者刘国伟 图/记者邓安


阅读 469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