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江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期,由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提振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国也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使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现阶段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带动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为我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重要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能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江西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先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的前沿,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明确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重点发展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等,系统提出加快其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为促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奠定政策基础。可以预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将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过程,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的规划出台、财政直接与间接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的增加、公共服务的改善等方面。据悉,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专项合计709亿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将积极运作新的机制,将资金安排与节能减排的亮点挂钩,多节能、多减排、多奖励,实施间接补贴,以企业为主体培育市场,推广节能产品。财政部将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同时,还将启动实施首台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和重大技术的创新。对采购和使用高端技术装备的业主单位,财政部将给予必要的奖励,以鼓励重大资产装备的运作,提高国产高端的自主研发和高端的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在这一政策实施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点。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了重要平台。国家科技部已明确表示,对涉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技术创新联盟、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创新型企业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将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优先扶持,以进一步提高江西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我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条件
目前,世界各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省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不少领域的技术研发启动较早,具有先行优势。如太阳能光伏产业,我省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工业技术和骨干企业。全省现有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企业40多家,赛维LDK已形成年产超过1500兆瓦的多晶硅片生产能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片供应商。在多晶硅铸锭和切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上我省已走在全国最前列。汽车工业一直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省各地已有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均开发了新能源汽车样车,不少企业已经涉足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江西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飞机整机制造企业的省份,具有较强的航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省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南昌是我国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之一,在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引进海外风险投资,年产销半导体发光产品100多亿套,占全国市场的25%以上。此外,我省在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产业科研成果。
从资源条件看,我省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我省风能和核能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铀矿资源,矿床数和储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次能源资源。目前,我省建成四个铀矿,成为我国铀资源主要产地之一。彭泽核电站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规划,有望“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开工建设;万安、大唐和华能江西站等几个核电项目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前期工作。风能方面,以1.5兆瓦级风电机组项目为代表的风机整机和零部件生产能力正在形成。2020年,我省的风力发电量将达100万千瓦。此外,我省锂矿资源占全国的24%、全球的12%,可为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提供坚实的原料支撑。金属新材料方面,我省的钽、铷、铀、钍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钨、银、锂、锆、铯、碲的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铋、金、铌、铊、钪的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赣州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称誉。
目前我省已编制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这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以及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既贴近了江西现有的产业基础,又把握了未来科技前沿与发展趋势。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总体而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链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分工参与度低,应用产品产业化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高端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产业基础,挖掘潜在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示范区
加强对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研究。目前,国家层面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三条重要依据: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我省已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吻合,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纳入到国家的规划体系当中,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区域之一,以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投入。
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口,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基地。江西是一次性能源资源贫乏省,随着我省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能源供给和需求增长的矛盾将长期凸显。新能源产业是关系到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成长性高、关联度强的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能源,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是加快我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我省拥有良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已经建立了包括核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门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先发优势,有条件在新兴产业领域率先发展。通过建立以核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供给体系,围绕清洁能源生产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三大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西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以培育新兴产业链为主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全面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高位切入,着眼于新兴产业链高端,积极融入全球新兴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政策导向,在全省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发展格局。重点围绕上游原材料生产,中游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以及下游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光伏、风能核电、金属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产业布局上,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的融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技术需求,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孵化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按照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兴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的战略协作,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围绕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关联度,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优势,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发展主动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要以高端化、产业化、规模化为导向,引进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团队,在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设计上一步到位。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制定。要在若干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尽早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技术优势,控制核心件,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核心企业,借助外力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的一些瓶颈问题。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培育也需要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贡献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的政策,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要找准政策的着力点,把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对自主创新产品采取政府首购政策,为其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完善税收、特许权招标等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力度。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所在地政府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基地内新兴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性障碍,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培养一批技术、创业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新兴产业的壮大,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为支撑。要引进一批顶尖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重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成长,同时,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从而迫使企业在实施中寻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促进项目产业化,以利益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和资本的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有效机制的形成。把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突出创新领军人才、创新骨干、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具备一定规模的创新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