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是我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起因于我的成长环境和经济收入。
我是在黄河边儿的黄土坡上长大的,走出校门谋生走了几百里地,还是没有走出黄河边儿那一片黄土坡,那层层梯田,那从沟底直到岭上一排排的窑洞,离大门不远处的辘辘井,还有那夏日里浓荫中一点儿阳光都不透的皂角树下,桃杳春天的天姿娇美,夏秋果实的甜爽,那鸡鸣狗叫,牛,马,驴,羊,猪的气味儿,那小伙儿淘气的鬼脸,那姑娘天真浪漫的银铃嗓音,那母亲儿女面前嗔爱的唠叨声,那父亲不满儿女严励的训斥声,伴随了我几十年,没有让我厌烦过,相反,在高楼大夏住久了还有点儿想念。
由于少小没努力,说实话,就使不上劲儿,读书久了就头疼,所以当社会给自己显示能力的时候,也只是弄了个喝稀饭的差事,就这还把我们村里那些姑娘小伙羡慕眼里冒火星,所以呢,现在只有伤悲了,没有能力走向名山大川,不管是几A级景区都舍不得去,主要的还是腰里没有银子呀,不过,咱也能想得开,自古名人就说过,能在人底下熬人不在树底下熬树,人比人气死人,只缘分向比,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心里就会偷着乐。我在居高临下教育不敢反驳我的后代时说:别不识足,看看我眼上这道疤了么,就是小时因为太饿,在晒谷场上拿了一穗玉米,因为走的急没看见前面支着的晒花架子铁杆落下的,现在你们用做那样的事么?
这就是我为何喜欢故地重游的缘故,以前身体好,进沟爬坡还带上铲子和塑料袋,顺便挖些白白蒿,荠荠菜,黄花苗之类的野菜,后来觉着老伴摘着挺吃力,就没在挖,老伴也没坚持,后来说可以在菜市场买到,意思是不想让我过于老累。后来,感觉用脚步量着看光景有点儿力不从心,就刷卡坐公交。好在,现在社会福利好,熬到咱这般年纪就可以办卡坐车免半费。有了这些想法后,我经常坐上车到远一些的郊区去徙步。今天出门时说露嘴了,老伴说,走不动就走近些吗。我知道他是心疼钱,就解释说,要想开些,别人一年都拿出几百几千的出外旅行,我就是每天都用也不过是一块钱吗,一年也就几百块钱,对我心理和生理养生效果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再说了,咱们也可以负担得起的。老佯笑了笑,没在往深里追究。其实,老伴是心疼我的,即便有时认真,也是为了我好,为了这个家好。家里现在经常活动的就是我俩个,谁当一把手,有区别么?
闲话少说,这就出发了,不一会便走上了黄土高坡,看见了想看的,也拍了一些照片,心里还有一些活动,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不管想法咋样,关注可以,可是不许笑俺没水平:
坡上老屋人已去,空留思绪在其中,风雨漫漫洗旧痕,黄土不埋前世情。
老路不见春耕忙,新芽依旧求繁荣,几处新彩嫣然笑,犹见闺女浣衣影。
图 1坡上老屋人已去,空留思绪在其中。
图 2老屋已被丛林掩盖。
图 3顺着这样的小路徙步,好象儿时玩耍的地方。
图 4这是过去噮牲口的窑洞,里面还有吃草的牛槽安然完好。
图 5窑洞里有坑,就是那种坑头做饭的坑,冬天做饭烧火坑上可以取暖,夏天就把火道堵住,热量就会从烟道出到屋外。
图 6老路不见春耕忙,是因为老村已无人居住了。
图 7窑洞建设有很多种规划设计,都是因地因人因需要去建。
图 8过去人穷,住不起青砖蓝瓦的房子时,便会在靠土崖的地方挖窑洞,只要有力气有时间就可以实现,且冬暖夏凉,是豫西黄河边儿多数住家户的选择。
图 9黄土塬区改不掉的特色,放羊。
图 10牧羊人就是这样。
图 11羊吃草也是一种碳循环方式,只是不能过量放牧。
图 12老汉说,现在羊跌价了,毛羊十来块钱一斤。
图 13黄土坡上的杳花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