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环保网:严重的污染不仅仅给湖泊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而且给饮用水安全造成了威胁,影响了民生。如果人民群众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那么发展再快、财富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罗布泊,如今是黄沙滚滚的无垠大漠。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上世纪30年代见到的罗布泊却是水草丰美,他在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这样赞誉:“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我乘舟而行……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仅仅40多年后,由于人类过度引水,浩瀚的罗布泊迅速缩小,最终完全消失。
罗布泊的故事似乎已经遥远,但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让人们突然强烈地意识到湖泊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而现实。如今的太湖,已经无力支撑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剧增所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
不仅是太湖,位于中东部人口密集区的洞庭湖、巢湖、鄱阳湖等湖泊的生态系统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湖泊面积萎缩,功能逐渐退化,水质遭受污染,湿地日趋减少。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江河湖泊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不少湖泊已经不复存在。
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滋养了一个个鱼米之乡,孕育了绵延不绝的灿烂文化,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被污染甚至消亡的命运。
湖泊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只索取不保护的发展却给湖泊带来致命伤。
太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面积达24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不仅为江苏、上海提供了日常饮用水,也带来了太湖流域的繁荣,这块面积仅占全国0.4%、人口3%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GDP的10%、财政收入16%的奇迹。
然而奇迹的背后却是整个湖泊水环境的恶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秦伯强指出,经济高速度发展、工业污染强度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生活污水直接入湖和围网养殖规模压减不力是造成太湖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当遍布在太湖周边的几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重污染企业在为GDP的增长贡献数字的时候,蓝藻也在急剧积累并最终引发一场震动社会的水危机。
高原明珠滇池孕育了昆明这座美丽的春城。“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那是昆明的骄傲。然而当城市人口迅猛增长,人们开始围湖造田、在湖边建起大量工厂之后,滇池面积在逐渐缩小,湖水水质逐渐恶化,成为继太湖、巢湖之后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高原湖泊。
“洞庭天下水。”曾经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由于人们对其“先淤后围,先围后垦”,导致湖面进一步缩小,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已成记忆。周边大量造纸等企业污水直排入湖,导致“十五”期间,洞庭湖所设的10个监测断面监测结果均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5年,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均为Ⅴ类。
更多不知名的湖泊,由于人为原因,则已经消失或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以“千湖之省”湖北为例,由于长期开垦和围湖造田,全省湖泊从60年前的1066个减少到如今的326个,湖面缩小约6000平方公里,现有水面不足1949年的1/3。
严重的污染不仅仅给湖泊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而且给饮用水安全造成了威胁,影响了民生。如果人民群众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那么发展再快、财富再多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