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鄱阳湖中部湖区的都昌水文站2010年11月9日8时水位11.00m,标志着鄱阳湖广阔的洲滩全面显露,湖水完全归槽,到处呈现出一派河流景象。
鄱阳湖具有“洪水汪洋一大片,枯水漫长一条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指的就是当水位消退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形态消失,水文特征与河流一致。根据1950—2009年60年水文资料分析,鄱阳湖从“湖相”(湖泊形态)向“河相”(河流形态)转变的水文条件是都昌水文站水位为11m左右(不同年份上、下游水位落差存在一定差异,都昌以下湖区湖滩完全暴露时间有所不同),多年平均出现时间为12月6日,今年较正常年份提前28天,是由水位较正常年份(多年平均情况)偏低1.60m(指2010年11月9日与历年同期相比低1.60m)决定的。
今年11月上旬末水位比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1.5m以上,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近二十几天来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偏少,入湖水量持续少于出湖水量,致使湖水位连续下降,尤其是绝大多数年份会出现的“十月怀胎水”今年毫无踪影,使得水位较历年同期大幅偏低;二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引起长江九江段河槽冲刷,河底冲深,相同流量下水位下降近0.2m,致使鄱阳湖北部湖区水位比过去同期下降0.1—0.2m;三是人类活动造成湖盆下切,引发湖水位相应下降(枯水期水位下降幅度远远大于丰水期)。三峡水库今年蓄水期间(9月10日—10月26日)上游来水条件较好(尤其是后期来水量很丰富),对鄱阳湖近期枯水形成几乎没有影响。
明年春天降水增多之时,随着入湖水量加大,鄱阳湖又将由“河相”转变为“湖相”,浩瀚大湖景象将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闵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