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科学地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

媒体:原创  作者:鄱湖水
专业号:鄱阳湖水文人 2009/7/19 17:55:58
科学地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
闵 骞
(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  江西九江  332800)
摘 要:从湖泊组成要件与生态健康角度,提出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最基本前提,论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的科技需求与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保障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科技需求与途径
江西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3月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即将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部署,全省水利系统围绕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活动,本文简要介绍作者相关调研取得的初步认识。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水资源的关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鄱阳湖生态系统为主要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持久健康,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湖泊学定义上讲,湖泊是湖盆、湖水及湖水中的所有物质的总称,其中湖盆是湖泊的边界,湖水及水中物质为湖泊的主体,由此可见,湖泊生态系统的主体与核心是湖盆里的水生态系统。
从现代生态学上说,广义的湖泊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湖水而控制的湖区生态体系,包括湖泊水域生态系统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两大组成部分[1]。在空间上,前者指湖水已淹没的区域,后者指湖水曾经淹没现已显露的区域;在时间上,两者相互转换,互相交替;在物质与能量上,两者相互支持,互相制约[2]。因此,两者构成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犹如人的大脑与四肢,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使湖泊生态系统不断运行与发展。
现代水资源要素包含水量、水质、水能和水生物四项[3],水量与水能体现水的物理特征,水质体现水的化学特征,水量、水能与水质共同体现水环境特征,与水生态一道,即体现了水的生态特征[4]。表明湖泊水生态系统与现代湖泊水资源体系基本一致。这一观点,可从《欧盟水框架指令》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在欧盟,水资源管理已完全包含了水生态管理的所有内容和工作,水生态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5]。同样,在我国现代水资源研究、规划、评价等领域,水资源的含义已涵盖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景观及水文化五大部分,现代水资源管理包括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环境调控与保护、水灾害防御与治理、水景观利用与维护、水文化挖掘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由上分析可见,从现代生态学和现代水资源科学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实质上是鄱阳湖现代水资源体系,只有通过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保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持续平衡与长期健康,才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项建设活动的正常、有秩开展,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不同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内容
(1)鄱阳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系统。主要包括鄱阳湖水功能区划与管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需求的确定与预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需、用水管理;鄱阳湖水资源监测与适时评价;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规划与更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方面的内容。
(2)鄱阳湖水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鄱阳湖水环境是全流域水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现,故鄱阳湖水环境监测体系理应包含五河与湖区,即应建立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对进入鄱阳湖的水量、水质、水生物进行全面、全程监测。同样,应对全流域各河湖水量、水质、水生态实行全面的调度与控制。
(3)鄱阳湖水生态修复与维护系统。包含五河与鄱阳湖水生态的恢复和修复,实际上水生态系统受临近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因而五河与鄱阳湖生态恢复与修复不可孤立地开展,其临近陆地生态也必须进行同步恢复与修复。维护鄱阳湖流域水、陆生态的恢复与修复成果,对于维持鄱阳湖水生态平衡与健康尤为重要,是保证鄱阳湖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
(4)鄱阳湖水灾害治理与防御系统。鄱阳湖水灾害主要包括湖区干旱、洪水、涝渍、滑坡与泥石流、严重水污染等与水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6],对于这些灾害的监测,现已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但预警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江河干旱、城市涝渍、水污染的预警,目前基本为起步状态,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对于这些灾害的防御,重点在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应急处置与灾损补偿,宜作为防灾减灾建设的重点内容。
(5)鄱阳湖水景观开发与维护系统。目前鄱阳湖水景观开发规划是薄弱环节,开发力度较小,尤其是整体性的水景观开发尚为空白。当前的重点应放在统筹规划、合理设计、整体推进上,必须防止对鄱阳湖水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对于开发时机不够成熟的水景观,应坚持维护为先的原则,待条件成熟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
(6)鄱阳湖水文化研究与建设系统。鄱阳湖水文化丰富,但尚未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且缺乏深入的挖掘与整理。鄱阳湖水文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对传统水文化的整理上,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鄱阳湖区生态文明风尚的建立,形成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社会风气,将传统湖泊水文化向现代水资源文化推进,以有利于鄱阳湖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三、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中的科技需求
水资源不仅涉及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还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从系统论的观点上说,水资源利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大系统问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
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首先应研究环鄱阳湖地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大系统的历史和现状,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不同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建设时期)该复杂大系统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和实施方案。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用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的适时调整,以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任何一个复杂大系统都是由众多较为简单的中小系统组成的,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利用这个复杂大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必须对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生态、水环境的内在关系规律、环湖地区水生态、水环境变化与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等重要系统构成因素进行建模描述。目前这些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基础性科技问题均未得到圆满解决,需要组织大量科技单位、科技专家进行攻关。
此外,对以下一些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也应尽快解决。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动态需求调查、分析与预测,为水资源利用规划与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的编制等工作提供基本根据。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应尽快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年度评价与公报,将其作为江西省水资源年度公报工作的一部分,以便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一年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工程的整体规划与联合调度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水资源优势度和风险度的综合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4)鄱阳湖水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尤其是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预警和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意义重大。
(5)鄱阳湖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应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于大型湖泊生态经济区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方法体系。
(6)建立不同河流、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物质的污水进入鄱阳湖后的运移、降解规律分析模型,用以确定鄱阳湖湖面不同区域、地点的受污染范围与程度。
(7)建设鄱阳湖水生态监测、分析站网,尽快对代表性水生物进行监测与分析,为鄱阳湖水生态模型建立和应用提供数据。
(8)研制鄱阳湖暴雨洪水计算模型,结合当前防洪体系开展洪水风险分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洪水风险管理提供基本条件。
(9)开展鄱阳湖枯水规律及其成因与机理研究,弄清近十几年来鄱阳湖枯水加剧的根本原因,探讨枯水调控实用性对策。
尤其要尽快开展鄱阳湖枯水控制方式、控制程度的试验研究(包括物理模型试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验),提出既不影响鄱阳湖与长江生态环境,又可有效消除鄱阳湖极度枯水危害的枯水控制方案。
(10)对鄱阳湖与长江水文情势关系、水生态环境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探讨“改善江湖关系、实现江湖两利”的水利对策。
四、结语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要通过合理利用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建设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而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水生态系统,它以水资源为纽带,由湖区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地理系统以及生物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大系统。在鄱阳湖生态系统中水资源与水环境处于主导地位,水量与水质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维持合适的水量和合格的水质,保持水资源在鄱阳湖生态系统中的正常纽带作用,保证鄱阳湖生态系统正常的服务功能,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
鄱阳湖纳赣、抚、信、饶、修五河来水,经湖口汇入长江,鄱阳湖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不仅与五河密切相关,还受长江制约,因此,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不仅要考虑湖区,还必须同时考虑五河与长江,通过“调控江河湖,优化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稳定水资源”,实现江河湖三利,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持续、快速建设和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52—434
2 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生态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8—179
3 陈家琦,王浩,杨小柳 著。水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24—238.
4 方子云 著。现代水资源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6—24.
5 刘建康 著。刘建康生态学文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7—234
6 徐向阳主编。水灾害。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84—201
 
阅读 55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