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文物人员近日在该县漫江乡西峰岭村发现三口分别铸造于清乾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古钟。三口古钟的发现,对研究修水文化历史特别是宗教文化、赣北地区铸造业的发展史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3日,记者采访了有关文物人员,了解到了三口古钟的“前世今生”。
![]() |
400公斤重古钟躺在杂草丛中
漫江乡西峰岭村是一个古村,距修水县城60公里,要步行很长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达。据记载,西峰岭村上的西峰寺始建于晋代,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曾重修。在西峰寺右侧杂草丛中,躺着一口巨大的古钟。
这口古钟高165厘米,口径130厘米,需两人才能合抱,上面还可清楚地看见敲击留下的印痕。由于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古钟锈迹斑斑,已出现多处裂痕,内壁长满了绿苔。虽然历经风雨,但钟身上的铭文95%以上仍清晰可见。经统计,钟身上的铭文多达1000余字,文字记载了西峰寺从晋、唐、宋、元、明至清代道光前重修的全过程。据上面的文字记载,古钟铸造时掺铜20多公斤,总重量达400多公斤,是由西峰寺方丈咏梅等僧人和众香客于清道光二年(即公元1822年)募捐铸造,上面“方丈咏梅捐赠银两五千两”等字样赫然醒目。文物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迄今为止,修水县发现体积最大、重量最重、铭文最多的一口古钟。
村民家中珍藏两口古钟
无独有偶,文物人员在对这口古钟进行考古时得知,村民袁从贵家也珍藏着一大一小两口古钟。在袁从贵家,记者看到,稍大的一口古钟呈土黄色,高100厘米,直径70厘米,重100公斤,钟身上铭文记载,该钟铸造于清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小古钟高50厘米,直径25厘米,重25公斤,铭文记载铸造于清光绪癸未年(即公元1883年)。
袁从贵告诉记者,别看小古钟小巧玲珑,可是敲起来声音洪亮,余音绕梁,穿透力极强。经考证,小古钟是香客为感谢僧人神力庇佑而馈赠给西峰寺的,后被袁从贵收藏。
据村民介绍,西峰寺最旺盛时,有大小房屋108间,僧侣百人,三口古钟曾作为寺内众僧起居、功课报鸣、香客撞钟祈福等所用,三钟齐鸣,钟声能传到数公里之外。古钟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遇到山火、洪灾等突发事件时,以约定好的方式敲响古钟,村民们听到后就会迅速应对。
古钟上两个圆孔有三种传说
在400公斤的大古钟一侧,有两个碗口大小的不规则圆孔。古钟上为什么有这两个圆孔?在村中流传着三个传说:一是古钟铸好后,运到西峰寺,悬挂在柳树上,但撞钟时,大钟却默不作声,竟是一口“哑钟”。后经煅铸师指点,在古钟上打开两个圆孔,“哑钟”才发声,且音质洪亮,清脆悦耳;二是有一年寺后山着火,情急之下,一名僧人拿起种地用的铁镐,猛敲古钟,结果将古钟打出两个大孔;三是古钟运到西峰寺后,煅铸师称,要悬挂到寺前柳树上,必须是十个亲兄弟来抬,可是找遍方圆几十里,也没有找到十兄弟,但找到一家有九兄弟,于是村民出主意,请姐夫充做兄弟,凑成十人。可是当“十兄弟”抬着古钟行走不到十步,一个兄弟叫了声“姐夫”,古钟识破十兄弟中有一人“掺假”,就轰然坠地,跌出两个大孔。文物人员告诉记者,第三个传说显然不可信,但前两个传说有一定的道理。
古钟代表了修河流域高超的冶铸技术
村民们告诉记者,前些年,曾经有人出资5万元,想买走最大的古钟,被村民拒绝。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古寺倒塌后,由于最大的古钟无法移动,30多年来一直躺在杂草丛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部分铭文已生锈脱落,很是可惜。因此,尽快采取措施对古钟进行保护,迫在眉睫。据了解,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已准备拨款建一间房,就地将古钟保护起来。
文物人员告诉记者,三口精美古钟同时出现在偏远的山村,且保存完好,十分难得,是近年来修水县文物普查重要发现之一。古钟的价值,体现在艺术价值、史实价值和实用价值上,代表了清代早期修河流域一带高超的冶铸技术,为研究西峰岭寺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修水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和赣北地区的铸造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周武现、首席记者曹诚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