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依赖农田与鸟线友好解决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鄱阳湖发现大群白鹤越冬,引发世界鹤类基金会高度关注。当时全球白鹤总数约为250只,被列为濒危动物。
近年来:(1)数量增长:据2024年监测数据,白鹤全球数量已超过6000只,较之前有显著增加。(2)越冬地点:鄱阳湖区成为白鹤主要越冬地,2024年秋季在鄱阳湖区监测到白鹤数量达5800余只。(3)生态保护:江西省生态学会等组织多次召开生态保护学术沙龙,围绕“藕-鹤”、“稻-鹤”关系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进行研讨。
二、白鹤觅食地与农田冲突
白鹤进入农田:2012年起,白鹤开始在鄱阳湖畔藕田和稻田取食,引发农民要求补偿。随后几年,白鹤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摄影和观鸟爱好者的热门地点。2024年12月在“藕遇白鹤”“田园鹤谷”候鸟食堂聚集了白鹤5710只,占全球白鹤数量的82%以上。
农田影响:白鹤觅食对农田作物造成损失,如2023年鲤鱼洲油菜绝收等。人鸟冲突、鸟线矛盾凸显,需要解决方案。
生态修复:恢复自然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丰富度,吸引白鹤等鸟类重返自然湿地。降低鸟类对农业用地的依赖程度,减少鸟撞高压线等风险。
候鸟食堂管控:控制“藕遇白鹤”、“田园鹤谷”等候鸟食堂的种植规模。制定科学的投喂方式,防止盲目跟风建设。
科技创新:研发新型、经济、实用的架空输电线路鸟类警示装置。开展卫星追踪鸟类规律、鸟撞击风险监测等科学研究。
政策与管理:加强与政府、企业、科学家、观鸟者和公众之间的合作。加大对鄱阳湖滨湖农区“候鸟食堂”的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开展电网生态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候鸟保护的认识。
综合措施:综合考虑候鸟保护和人类利益,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对禽流感传播风险,加强候鸟监测和疫情防控。确保特高压输电线路和机场飞行安全,减少候鸟带来的潜在威胁。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旨在实现白鹤等珍稀候鸟的有效保护,同时减少人鸟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江西省生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