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鄱阳湖畔“石树围屋” 一屋住下全村人

媒体:江西晨报-- 都昌旅游网  作者:吴怡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9/23 8:48:52

 “石树围屋”位于都昌汪墩石树村新妙湖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是一栋深庭大宅式的清建老屋。门前有一条水系缓缓注入鄱阳湖的新妙湖,便利的水运交通,成为“石树围屋”选址在此的重要因素。围屋因位于石树村南,被当地百姓称为“南边圈”,而悬挂于门前的文物保护单位牌上却赫然写着“石树围屋”,不禁令人心生疑惑。

 
▲石树围屋
 
 
▲石树围屋正门

     原本叫吴家圈屋
     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南边圈”
     江西的围屋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出现在九江都昌的围屋与赣南围屋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疑问,记者找到了对客家围屋进行过大量研究的赣州市博物馆馆长万幼楠。
    据了解,因围屋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地理环境,围屋大都建在山多的地方,山为围屋提供了一道有利屏障,山区交通不便,远离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过去,统治阶级是严禁修建围屋的。
    万幼楠告诉记者:“都昌地势平坦,不太可能建成具有防御性质的围屋,因为一旦发生战乱或冲突,从军事战略上来讲,当地最坚固的房屋反而会被最先摧毁,很难保留至今。”此外,围屋有着特定的三个条件,首先是坚固的围墙用来抵御外敌,其次屋内一定要有水井,在受到攻击时,保障村民在围屋内生存,再者是同姓家族人聚居在一起。
    虽然“石树围屋”由高墙围合呈长方形,且围屋内住着吴姓家族,但万幼楠并不认为“石树围屋”是传统的围屋。巧合的是,记者从都昌县博物馆副馆长曹正茂处了解到,“石树围屋”原本叫吴家圈屋,因为位于石树村的南边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南边圈”,2004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式称为“石树围屋”。

     俯瞰围屋状如棋盘
     徽派建筑显出霸气
     虽然“石树围屋”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围屋,但它高墙深院的构造却显出围屋的霸气。据曹正茂的介绍,“石树围屋”整体建筑围合呈长方形,现存面积为3000平方米,“石树围屋”完整时占地面积曾达到7200平方米,屋内有大小房间138间,大天井有48个,小天井更是难计其数。众多大小天井采光和通风设计讲究,当年的豪门大院气派依然可见。
     围屋内由四栋六进结构的建筑组成,每栋建筑均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曹正茂说:“四栋建筑按中右右的顺序并列排列,分三排。各个独立建筑间又组合成前后三进。”俯瞰“石树围屋”状如棋盘。
    如此宏大的建筑,得益于主人早年经商积累的雄厚资本。吴氏宗谱中有记载,元世祖11年,游学者吴原道自余干到星子白鹿洞书院游学途径至此,不久入赘石姓,安家立户。吴原道第15代孙吴文壁成景德镇大名窑户而巨富,遂于此买地建屋。“石树围屋”门前有一条水系与鄱阳湖的新妙湖相通,这里水运便利也是选址的重要因素。
     细看“石树围屋”不难发现徽派建筑的特征,屋内雕梁画栋将徽派三雕尽显华美,以及马头墙,青砖灰瓦等彰显出徽派建筑特点。

     一屋居住全村人
   结构复杂如迷宫
    “石树围屋”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突显恢弘气势,更有惊人的空间容量。村中有古籍记载,“石树围屋”建成后,全村44户共280余口村民都居住在宅内,村里人互相拜访,下雨天不用带雨具,走湿路。对此,都昌县博物馆曾在2004年对“石树围屋”做过详细调查,“据围屋内老人们回忆,当时吴家圈屋建好后,整个村子的人都居住在‘石树围屋’内。后来随着人口的扩大,才渐渐从围屋中搬出一部分人,在围屋四周建起了房屋。”曹正茂说。
     走进“石树围屋”,不难发现以往全村人聚居的痕迹。通过大小不一的房间以及天井,四通八达、迂回曲折的宅道,可以看出大家紧密相连而又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
     也正因为围屋内门多、道多,才容易使人迷路。曹正茂告诉记者,这两年已经封闭了围屋内的几道大小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中心通道,四周为放射状支道,通道变得相对简洁明了。尽管如此,初次来到“石树围屋”的人大多还会有像进入迷宫的“晕乎”感。

     民间艺术雕刻博物馆
     经不住水冲火烧
     置身“石树围屋”内,就像走进民间艺术雕刻博物馆。一窗,一梁,一门,一廊都经过精心雕刻,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民居的外墙装饰主要集中在门罩、门楼、门斗和门廊上,且多为石雕,采用浮雕与阴刻的结合手法将花卉鸟兽雕刻得活灵活现。门额上还有罕见的“唱大戏”图案,采用浮雕,雕刻中每个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个碎步、一个兰花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把人物关系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室内装饰则主要集中在沿天井的内界面上,正堂天井周围的隔扇门窗、梁坊、柱托、撑拱,多为木雕与建筑构件结合为一个整体。
     欣赏雕刻艺术之余,围屋内一些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也不时出现。
     房屋为砖木结构,屋内常堆放柴火,因此给围屋埋下了安全隐患。围屋相对封闭的结构同时助长了火势,加大了救火难度,灭火只能依靠屋内的井水。此外,房屋连片建造,发生火灾时,很容易形成大火。据当地老人回忆,有一年围屋内的一场大火将“石树围屋”烧毁了三分之一的房屋。
     不仅如此,“石树围屋”位于鄱阳湖湖滩位置,易发生洪灾,这也给“石树围屋”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麻烦。曹正茂告诉记者,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得房屋的木头架构大面积毁坏,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迁出围屋了。
    如今的“石树围屋”内仅有三户人家居住,昔日的繁华已如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是穿越时空的建筑。
 
阅读 31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