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冬日暖阳照在新干县大洋洲镇朝鸡山上,放眼望去,整座山就像一个项目建设“大战场”:吊塔林立,厂房高耸,挖土机高歌,工程车穿梭……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荒芜的红壤丘陵地,我们用不到5年的时间,在这里建设盐卤药化工业城。现在这里已成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省级重点产业基地和全省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指着正在建设的盐卤药化工建设项目现场,新干县盐化办主任傅福孙对记者这样说。
新干有得天独厚的岩盐资源,已探明岩盐总体储量23亿吨,品质优良,深度适中,是提取食用盐和工业盐的低成本大型矿区,也是距沿海地区最近的优质岩盐矿区。为此,2006年新干县在大洋洲镇朝鸡山至溧江乡熊家槽一带,规划2万亩土地,打造盐化产业“航母”,现已开发6000余亩。“盐卤药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环保,很有可能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求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傅福孙告诉记者。因此,新干县委托省内外专家编制了《新干盐化工业城产业发展规划》、《新干盐化工业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发展方案,同时投入建设资金4亿多元,完善工业城内进水、排水管网,实施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开建设。目前,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实现园区工业废水收集率、排放达标率100%。
就在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纷纷降低门槛时,新干早在2006年开始,就筑起招商高门槛,严把项目准入关。该县对于引资或落户企业,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下不入城、经济效益不高不入城、环评不达标不入城”的“三不”方案,确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业一个不招、一个不进、一个不落户。如今,外地客商都知道,要进入新干盐卤药化工业城兴办企业,必须跨过一道“绿色门槛”。在那里,“环评”是“第一审批”,管委会对所有进区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几年下来,新干县共依法否决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21个项目进驻。
如今,新干盐卤药化工业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各种技术、资金不断地被吸引到工业城。今年1至10月份,该工业城入驻企业22家,开工企业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1亿元,一座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城正在崛起。
罗小群 本报记者刘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