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破译吴城神秘陶文密码

媒体:江南都市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2/30 9:02:31

  在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吴城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当中,出土了数量不菲的陶文,为神秘难解的古文字考古再添悬念。

  这些文字、符号和图像,分别刻画或压印在石范、陶范、陶刀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上,共达120余件。经学者研究,这些文字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比较先进的供地方使用的古文字。

  每读出一个古文字,就犹如发现一片新大陆。那么吴城陶文究竟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这些文字是谁创造的?它们从哪里来?文字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红土台地(祭祀广场)

  A

  【早于甲骨文的吴城文字】

  1、120余件神秘陶文

  1973年的8月,为配合兴修吴城水库,当时清江县(现樟树市)博物馆人员前往水库工地进行考古调查,后来引起世人关注的吴城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广明说,光是从1973年发现至2002年期间,吴城遗址就历经十次考古发掘,在出土数量不菲的石范、陶范、陶刀、陶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陶器、釉陶器、原始瓷器等生活工具中,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甚至还有图像,总数为120余件。这批文字符号多数是单个的,也有二、四、五、七个字共刻于一器之上,字数最多的为11个,绕一件泥质黄釉陶罐肩部刻成一周。这说明吴城文字符号已经出现了由多个单字组成的词和句子,这是表音字和记录功能存在的重要信息。

  考古人员经过统计,文字类共有86件,可以分为记事和记数两种,而符号类有33件,其性质多为助记类符号,刻符笔画纤细流畅,随意,整个刻画过程看起来处于有章无法之间,而图像类只有一件,形状为呈飞翔状的鸟形图案。

  2、出现时间早于甲骨文

  考古学者唐兰提到,吴城遗址出土的陶文,其中又有一些跟商周文字截然不同,尤其是一期遗物中,灰陶钵的七个字和黄陶盂的五个字,更为突出,很可能是另一种已经失传的比较先进的古文字。到二期、三期受殷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厚,这种文字就不多见了。

  考古学者在赵峰的文中也提到,吴城陶文中有些字仅见于殷墟卜辞,不见或很少见于西周金文,就是说,这些字只盛行于殷代,到西周就已经被淘汰了,据此如果说吴城陶文与殷墟卜辞同一时代是很恰当的。有些字尽管与西周金文相同或相近,如“于”“之”“在”等字,但是这些字在中晚期卜辞已经出现相同或者相近的形体。因此,陶文的下限应不晚于殷墟卜辞的晚期。

  这也就是说,吴城陶文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商代后期出现的殷墟甲骨文。

  B

  【破译陶文】

  1、出自何人之手?

  吴城陶文究竟是何人书写?

  在弄清楚这一问题之前,专家先把目光投向了吴城陶文产生的温床,去看看何等肥沃的文明土壤才能生长出文字这样的参天大树,这里面也一定隐藏着文字起源的蛛丝马迹。

  实际上,在江西发现的吴城商代遗址,尚属首次。其位置在北纬二十八度,东面相当于浙江省的温州,西面相当于湖南的长沙,远在长江以南,离开黄河流域的殷商奴隶制王朝较远,但是它们的文化,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在吴城陶文面世后,著名古文字学者唐兰曾写有《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一文,在破译吴城陶文之前,他同样把目光先投向了吴城地区文化。唐兰认为,根据文献记载,清江一代远在夏以前即四千多年前,就有较高的文化,而随着吴城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清江这个地方到殷商时期已经有更高的文化,这一点很重要。

  毋庸置疑的是,吴城陶文是先民在长期的社会交流和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从工艺上看,这些文字符号绝大部分是在陶器成坯后,焙烧或施釉前以及制作石范时刻上去的。而具体书写陶文的人,显然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可能是当时陶工或铸工。

  2、与卜辞有关?

  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卜辞古文献,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这给了人们推断的线索。

  根据研究,吴城文字符号有不少与中原陶文、甲骨文、金文相同或类似,如“田”“土”“于”“之”“祀”“在”等字,有的则保留一些原始因素,这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见过,如“五”“在”等字,这种情况表明,吴城文字符号是吴城居民在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供地方使用的文字。

  考古学者赵峰曾经写有《清江陶文及其所反映的殷代农业和祭祀》一文,对部分陶文进行了详细破译。在他所破译的其中两件陶文中,其中一件释文:“入土、材田”,破译为:祭祀田神,犁翻田地;另一件绕陶罐一周的九个字被译为“仲这个人在材目祭祖与上甲”,之所以以这样的顺序阅读,是以殷墟卜辞和古文献语法、词位为依据的,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简单式句形,这与卜辞中有关例句相似。

  这说明吴城清江的先民虽然远离中原,但仍然是殷人的一支,祭祀其远祖上甲。

  3、与祭祖有关?

  随着吴城陶文不断的破译,那一段尘封的时代背景也逐渐清晰。

  “陶文记载了殷商时期奴隶阶级的祭祀活动,一些陶器是奴隶主阶级祭祀所用器皿。”赵峰对吴城陶文的研究,与殷墟卜辞的有关材料联系起来看待,甚至可以了解到该时期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问题。他在文中称,这些陶文和陶器就是殷代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的罪证。在赵峰考证的三件陶器中,有两件是祭祀祖先的,这同殷墟卜辞中大量祭祀祖先的记载是吻合的。远离中原的清江,陶文上关于祭祀上甲的活动,也屡屡见诸于卜辞,这说明殷人的祭祀祖先,起着维系奴隶主阶级内部团结的作用。

  吴城陶文上祭祀祖先的内容,就是殷人崇拜祖先神灵的具体表现。

  4、吸纳了西方元素?

  近几年在历史考古方面风靡海内外的女学者苏三关于商代吴城文字形成的说法,显得格大胆与新鲜,苏三的观点是“西来说”。

  苏三认为,吴城的文字多半也能在国际文字体系(不仅是字母体系)中找到对应。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属于和商业有密切关联的水上人群使用的文字。这确实要考虑到当时江西的水上环境,吴城古时水泽遍地,水域皆比今天宽远。

  吴城陶文中有几个陶文,都可以在15世纪的塞普路斯文找到很近的对应,所以很怀疑其根源在塞浦路斯。塞浦路斯以青铜文化著称,实际上其名字Cypriot就是“铜”的意思,他们深入到世界各地寻找铜矿开采,并在全世界展开青铜交易。而江西这一带又以青铜文化著称,所以将他们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苏三认为,吴城的文字与一般的西方字母文字有些差异。在吴城这里,我们看到了国际字母文字过渡到中国甲骨文的一个中间体,鉴别这里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前还是之后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因为它也可能将最终揭示甲骨文的真正创立者是谁,或者从那些人开始的。甲骨文未必一定是从中原某政权开始的,也有可能是从长江流域商人集团开始的。

  5、为何失传?

  曾有专家放眼全国,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早于甲骨文的书写符号进行过统计,早于甲骨文的书写符号有40多处,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是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符号,其数量尚有争议,较为可靠的说法是19个17种,这些符号刻画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面,它们大约出现在8000年前;而吴城陶文大约在3800年以前,这也是甲骨文之前的书写符号中,最具文字外表的。

  周广明分析说,至于这些陶文消失而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应该在于文字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像后来逐渐出现了甲骨文、金文,陶文已经逐渐衰败,所以未能传于后世。

  6、蕴藏什么文明?

  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吴城陶文120个文字符号向我们透露出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吴城遗址出土的一块商代泥质灰硬陶片上,出现了表示奴隶称谓的“臣”字,一些墓葬中,还存在着随葬品多寡的现象,这是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存在的标志。这说明,商周时期的江西,已经陆续进入奴隶制时代,而并非文献记载中所描绘的“愚昧、落后”的“荒服”之地。而且,吴城遗址内的其他发现,已经说明,当时的吴城,已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城镇布局上已设有铸铜、玉器制作、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

  另外,吴城出土的陶器与石范上的文字符号,不少与中原文字符号相一致,这表明,赣中地区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地文化交流畅达。

  赵峰认为,吴城陶文有力地说明,远在公元前11世纪,今天的清江地区,不仅有着同中原一样发展的农业生产,而且有着同一语言和文字,过去总以为,古代的江南,其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另外,除与中原地区交流外,当时的江西,也与周围的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吴城文化。

  (感谢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广明提供支持)

  □文/图记者陈明华刘国伟

阅读 65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