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专属的鎏金车軎(音wèi,古代车上的零件),真车马的陪葬规格,揭示着墓主不寻常的身份。2日,本报披露新建县的一座汉代千年古墓历时两年的发掘后,墓主人身份被初步推断为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刘贺。由此引发人们的无尽猜想,刘贺贬至江西后过着怎样的落魄日子?曾经的皇帝又是怎样成为强盗的侵袭对象?
先贬山东昌邑再贬豫章海昏
刘贺被放逐豫章海昏,是由他被废黜引发的。很多人往往认为刘贺被废只缘于他天天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许智范说:“刘贺从诸侯王入承大统后,并不愿意充当傀儡,为了扭转辅政大将军霍光控制朝野的局面,与心腹策划除去霍光,结果被霍光抢先下手。”
昌邑王刘贺在奔赴京城继任时,昌邑中尉王吉、昌邑郎中令龚遂等人就告诫刘贺,建议尽逐“昌邑故人”。但刘贺在朝中重用昌邑旧臣与汉朝臣周旋,随刘贺至长安的昌邑臣多达二百余人,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用昌邑群臣取代朝臣,后来甚至计划铲除霍光。但事与愿违,刘贺的举动反而引起了霍光的高度警觉。
霍光势力之大,连号称百官之首的丞相,也只是循制领衔上奏,再无其他作为可言。他在昭帝一朝就铲除了汉武帝用以牵制他的桑弘羊和上官桀。所以在刘贺即位短短二十七日后,霍光就突然发动,“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随即宣布刘贺“行淫乱”之罪状而废黜之。《霍光传》载:“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出死,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古代凡是被废的王侯,必须“屏于远方,不及以政”。刘贺被废后,霍光又奏明太后,将刘贺贬回其原封地昌邑(今山东省昌邑市)。汉宣帝即位后,对昌邑王刘贺并不放心,曾派人暗中监视刘贺,得知刘贺不足为忌。但汉宣帝还是考虑到刘贺在原封地早有根基,恐其羽翼成熟,招兵买马,觊觎帝位。于是在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春,把刘贺改封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当时的海昏属于豫章郡,在昌邑王国西南。后来侍中卫尉金安上奏皇帝,认为刘贺是一个放废之人,不宜使奉宗庙。宣帝准奏,只让刘贺食租税,不准预闻朝廷典礼。刘贺只好奉诏就国于豫章海昏。
落魄皇帝来到豫章遭匪欺
刘贺率家人顺鄱阳湖,沿赣江而上,千里迢迢来到了偏僻边远的豫章郡。
许智范介绍,刘贺在自己封地海昏国地界内盖了房子居住,同治《新建县志》称其居所为石姑宫(又作石姥宫)。同时征来民工,在其居所周围筑成一座高高的土城,一来抵御土匪强盗的侵扰,二来阻挡鄱阳湖的洪水。该土地仍然按刘贺原来的昌邑王封号,命名为昌邑城,也就是今天新建县北部的昌邑乡游塘村附近。
“刘贺虽然筑了昌邑城以抵挡土匪强盗的侵袭,可是筑城有时候也解决不了问题。”许智范说,一次,强盗得知他已经将周围几千户人家上交的俸食收齐,家中积蓄很多,于是纠集了许多股土匪一同掠城。刘贺被强盗们打得措手不及,只好弃城退守铁河(今新建县铁河乡)的一个土围子中。他一边纠集附近乡民护卫,一边请求官府增援,最后还是将这些从鄱阳湖东岸过来的土匪强盗击溃了。
刘贺尽管人在昌邑城住下,但心还是向着北方。他常常命船家将船行驶到修水、赣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江边,遥望北方,然后愤慨而还。所以后人就称此地为“慨口”。慨口的位置在今天新建县城北80里,距昌邑城东13里。清代诗人黄正澄写过一首名叫《慨口》的诗:城漫移昌邑,侯空据海昏。繁华都已矣,博陆可今存。
刘贺墓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
实际上刘贺奉诏移居豫章后,朝廷并未放松对他的戒备。
据《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记载,在昌邑王刘贺被改封为海昏侯数年之后,有位姓柯的扬州刺史又上奏朝廷,宣称刘贺有异志,与故太守卒吏孙万世勾结。奏章中提到孙万世责怪刘贺不杀大将军霍光,听人夺去玺绶,实属失策,且劝刘贺谋取为豫章王,刘贺亦自悔前误,意欲自立为王等情况。史料记载,豫章故太守卒吏孙万世问已被贬为海昏侯的刘贺曰:“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刘贺则颇为后悔地答曰:“然。失之。”其实,以当时形势衡之,在霍光尽控京师与宫廷戍卫力量的情况下,刘贺绝无据宫而守的实力,至于“斩大将军”云云,更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
许智范说,宣帝虽然将奏章交给官府处理,心中已知刘贺无能力,不能起事,所以官府复奏,请求立即逮捕刘贺,宣帝却下诏不予追究,只削夺刘贺食邑3000户。刘贺入不敷出,未免忧愁,加之又受到强盗的侵扰,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不久就病逝于昌邑城。刘贺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春封海昏侯,至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去世,在豫章郡所属海昏国的昌邑城生活了四年之久。民国时的历史学家蔡东藩在其《前汉演义》中曾有诗叹道:“荒淫酒色太神昏,狂悖何能望久存。多少废王捐首去,得全腰领尚蒙恩。”
不过刘贺去世后,官府就地对他进行了厚葬。《汉书》记载:“昌邑王刘贺即帝位二十七日,废为列侯,卒葬昌邑。”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一十《邱墓》记载:“海昏侯刘贺墓在建昌县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旧称百姥冢。”《清一统志》则称:“豫章有百姥冢,葬昌邑王妾处。”这就更明确地说明昌邑王刘贺葬于大坟,其妾死后葬小坟。
昌邑王家族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
刘贺共有儿子十几个,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只有3人:刘充国、刘奉亲、刘代宗。刘贺死后,当时的廖姓豫章太守一面报丧,一面上奏朝廷,认为刘贺是暴乱之人,不宜立后。海昏侯刘贺死,本应由长子刘充国继承侯爵,但刘充国还没来得及受封就死了,不久刘奉亲也死了,这是天意要绝昌邑王族,因此应当“以礼绝(刘)贺,以奉天意”。汉宣帝把此奏章交给有司商议,大臣们都认为刘贺不宜立嗣,宣帝便将海昏侯国废除,成为海昏县。直到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才又将刘贺的儿子刘代宗封为海昏侯。刘代宗又将侯位传于儿子刘保世,是为海昏原侯,刘保世将位传于儿子刘会邑。王莽篡汉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会邑被削藩贬为庶民。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到东汉以后,海昏侯家族情况不详。不过昌邑王家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天江西地区。
王侯虽然已远去,但历史仍然留下痕迹。考古工作者仍然找到了昌邑古城的遗迹。其位置就在今天新建县北部的昌邑乡游塘村附近,鄱阳湖之西岸,距县城约80公里。
早在1960年,考古专家就进行过实地调查。当时发现古城的范围较大,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全城呈盆地状,在北墙正中,有两个相距4米而略高于城墙的驼形土堆,疑为城门所在。古城墙均高约10米,基宽约12米。城之四角,皆高于土墙,且堆土较多,皆呈厚基圆锥状之土墩,可能为角楼或者为碉堡之类的建筑物。
古昌邑城,多见于文献记载。《太平寰宇记》记载:“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为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考古工作者根据调查结果,确认此土城遗址就是文献所说的古昌邑城。土城已经被夷为平地,但它的堆土层及土城的轮廓还依稀可辨。
至于刘贺留给后人更多的秘密,还有待于新建县汉代古墓的发掘才能破解。文/实习生沈建中记者刘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