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先祖的棲息地

媒体:你好台灣網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7/17 20:05:51

有人説,客家是一個符號、一個概念。其實,客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漢族中一支非常優秀的民係。如今,客家子民已達到1.2億人左右,播衍在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一支重要的開拓力量。而這支偉大民係的孕育、成長,卻是經歷了上千年的遷徙歷史,而後在福建、江西、廣東邊界山區,尤其是以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石壁為中心地帶,與當地人民進行廣泛的交流、磨合與融匯,在中原文化的深厚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精華,形成了共同的生存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社會文化素質、共同的語言——客家方言,而誕生的民係。請聽:《與您傾聽——三明》第2集:先祖的棲息地,帶您一起回顧一段客家人遷徙的歷程。

自東漢開始,寧化已開始有中原漢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當時由中原遷居到鄱陽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為避戰亂,又向贛、閩、粵三省的交界地區遷移,並大多數進入寧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客家先民進入寧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時期,正是客家民係形成時期。

客家學大師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講到,劃定寧化、將樂、沙縣為純各縣,清流、明溪為客家縣。而實際情況是:清流、明溪為宋、明從寧化、長汀、沙縣、將樂純客縣中劃出而置縣的,應屬純客縣。又據近年的考證,建寧、泰寧、永安、三元、梅列等縣市區也是客家縣。大田、尤溪也有大量客家居住。因而三明地區尤其是寧化便是客家的搖籃。

清康熙時李世熊撰寫的《寧化縣誌》中提到:「客家先民自中原南下遷贛,再由贛入閩,復由閩移粵,其與石壁發生寄居關係,蓋亦時勢與地理使然也」。講的是是符合客家先民遷徙史實的概括,具體的説就是:客家先民在前次遷移棲止地贛南,因受黃巢起義、藩鎮割據的戰亂影響,「再由贛入閩」在寧化石壁「寄居」。其實有「寄居」一面,也有長期定居的一面。在北宋到宋末元初,又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的戰亂影響,「復由閩移粵」,棲止于粵東、粵北各地。這就説明瞭唐末五代的贛南、宋代的閩西、宋末元初的粵東和粵北等閩粵贛邊山區,是客家先民世世代代棲居、生活在一起的共同地域。客家先民得到這塊共同地域就獲得了形成客家族群、群體的先決條件。三明市客家聯誼會副會長鄭樹鈺:「客家最早是從中原五胡亂伐開始的,還有黃巢起義,經過那幾次遷徙以後,他們可能不是説一次就來這裡的,可能第一次到江淮地區,然後又碰到戰亂又走,第二次中原又有人出來,慢慢的有的人是經過幾次才遷徙過來的。」

事實上,寧化石壁為中心的地區成為客家先民遷徙運動的中轉驛站,是由其特定條件決定的,並不以人們的意志而轉移。三明市客家聯誼會副會長鄭樹鈺説客家人自東晉「五胡亂華」時開始避亂南遷。一路走來,他們發現了寧化石壁這塊約200 余平方公里的十分大的盆地。在那裏水草肥美、森林茂密,有蛛網般的溪河,地理條件優越。「我們這邊氣候比較溫和,還有在唐宋時期我們這邊戰亂比較少,候比較溫和,物産有比較豐富,而且當時我們這裡的人口非常少,當地人非常少,所以它有可能接納的人就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來到這裡,而且比較安定,因為我們這裡是遠離官府管制的地方,就是三不管地區,所以他們來這裡就更好一點。」

據《畬族簡史》考證,眾多認為當地的土著——畬、瑤兩族同源於武陵蠻、至遲于西元七世紀初就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客家先民到石壁後與畬、瑤族人混雜在一起居住。鄭樹鈺説中原南遷的客家人與當地土著人融合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矛盾衝突不斷。但客家先民從北方帶來先進的生産方式,漢族文化的文明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磁吸力,對當地的土著人産生了極大影響。「開始是有點矛盾,但是慢慢地中原帶來的先進的生産技術,這裡是刀耕火種的情況下,生産是非常不發達的,但是這裡的山野方面,比如説做筍,抓魚狩獵這方面厲害一點,但是在種田他們沒有種過,他們覺得你來這裡蓋房子蓋得很漂亮,田也可以搞種植,所以慢慢地從不接納到接納,那中原來的人數非常多,當地人非常少,他們長期在一起就慢慢的互相接納。」

有人説,客家民係形成有四個基本特徵:脈絡清晰的客家先民、特定的地域條件、特殊的歷史年代、獨特的客家文化。這「特定的地域條件」, 指的是寧化是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因此在寧化,除了有武夷山作為天然躲避戰亂的屏障之外,「水」便構成了客家人選擇在寧化棲息的基本元素。

從贛州到江南、經沙溪通福州、過汀江下廣東,漫漫千里航線,忙碌著石壁客家先民的身影。循水路石壁可以東去福州、南至廣東東部各州縣。武夷山是閩江和長江的分水嶺。石壁及其附近地區是閩贛汀三江之源,所以石壁便利的水路交通成了當時的客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寧化與外界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而交通閉塞的山區,單靠陸路肩挑運載,十分艱難,無法承載大批的商品交流,唯一的辦法是利用水路這一得天獨厚的交通線。三明市客家聯誼會副會長鄭樹鈺告訴我們,隋唐年間寧化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寧化的創建者巫羅俊于隋朝末年就組織勞力,開山伐木,將原木結筏通過琴江、贛江運到長江流域的揚州出售,當時還在吳地(指現在的江蘇)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使得寧化石壁譽滿江南。「寧化是三江源頭的地方,三江是閩江,贛江,汀江,汀江可以通到廣東,包括我們三明都是三江源頭地區。贛江有個源頭在寧化。通過贛江支流把寧化砍的木頭流到贛江上去。扎成木排到贛江,長江。長江一直下去到揚州。就這樣到揚州去賣了。就是泛伐于吳,吳地就是揚州那裏。」

這樣,寧化便成為了客家先民遷徙過程中重要的棲息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先民們又以寧化為據點,向外拓殖。因此,寧化石壁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如今的寧化已成為世界客家人心中的「麥加」聖地,近幾年來,為聯誼世界客屬,弘揚客家精神,由海內外著名客家社團首領共同發起,經省、市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批准,從1995年起,將每年的10月定為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月,並於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舉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在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屬祭祖大典,一批批大批海內外客家後裔懷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回到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尋根祭祖。

阅读 33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