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由于水的活泛,也让根植这块土地的文学一直处于一种活跃的态势中。他所浸渍的生活堆积了文学的厚度,也让文学有一块肥腴的沃土。文学成为水边乡风民俗的填充,同时,特殊的乡风民俗也给文学找到了她的生机和活力,使鄱阳湖成为历史上的人文盛地。历史进入新世纪初,鄱阳湖文学的突飞猛进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瞩目。鄱阳湖文学的氛围和态势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因为几千年来历史的发展衍变所赋予我们的思考,已经累积起一种文学现象,让这些生活在这片水域周遭的文人墨客为求取一种新的生态文学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去寻找鄱阳湖文学的突破和走高。
一、形式是内容的体现 内容重于形式
鄱湖文学在当代聚集了不少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参与其中,文学作品大批涌现,文学成了鄱阳湖边一个新鲜的话题,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咀嚼的另一道精神佐餐。这个话题越谈思路越明晰、越开阔,越谈她的人文底蕴更进一步得到理顺和挖掘。谈论鄱阳湖文学的叙述方式方法,也让作家、艺术家找到了灵感和创作方向,使迷茫的心态,迷惑的意念得到理顺。但是,我觉得,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还是更应该看重这种水文学现象的形式氛围和走向态势,对讨论这个话题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无须去作某种界定。但是,各种讨论的形式归结到一点,还是要看重其所讨论的内容。讨论的结果和争鸣的观点。
在一个文学圈子和一定的文学范畴内,特殊的文学现象总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土壤,不可或缺的是参与这个圈子的对象和作品。我们并不一味强调这个文学圈子对象的作品多寡,但是数量和作品的张扬程度也是这个文学圈子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几乎可以说,鄱阳湖文学也一样,没有更多的作品参与,这个文学圈子就缺乏生命力,缺乏其生存的活力和张力。
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常常认为这是作家自己的事,但其实不然,有一个文学圈子的切磋,补充,作家的作品内容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反之则会觉得贫乏而失去市场,失去卖点,失去自己的读者群。鄱阳湖文学赖以生存的基点就是广大本士作家的参与和介入,用大量的篇幅和内容营造成一定的声势。使鄱阳湖文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样,鄱阳湖文学的效应便显而易见了。
二、依附与皈依的统一 皈依重于依附
热爱鄱阳湖,才能写出更多的关于湖的文学作品来。当然,每位作家有自身素质和才华的局限性,其所创作的作品质量可能参差不齐,这是后天因素。我认为,一个人,一位作家一辈子也许他能写几百万字,甚至是千万字,真正流芳百世的作品又能有几部呢?历史上,我们祖先中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写过大量关于鄱阳湖文学的文章、歌赋,但是,能够代辈传咏的也就那么几篇几首。
一部作品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很多,重要的是作家虔诚的文学创作态度。就象更多的居士们皈依佛门一样,每个人的道行有深浅,对佛教的理解角度不一,几乎都有择其一而从善之的心态,但是,重要的是心诚则灵。他们的诚心皈依,这种皈依,说白了,并不是某种依附,也不是某种浅尝则止,他是在对佛教的理解达到某种程度后的一种真情实感。我们说文学也似如宗教。鄱阳湖做为母亲湖,他在我们本土作家心目中的位置,也处于朝觐的状态。我们没有理由不写母亲湖,也没有理由不把她写好,皈依会把人带进一个出神入化的境地,母亲湖在鄱湖之子的幻化中得到新生。
水是纯洁的,她所鳞生的情结也是晶莹剔透的。我们写鄱阳湖就不能简单的把自己沦落于一个写手,而应该将自己囤身于鄱阳湖这片广袤的大水面上,寻找水的响应;寻找水的灵感;寻找水的机遇,为水而歌。这种歌是淋漓尽至的抒写和酣畅的意境交换。是对孕育自己生命母体的真擎情感和爱戴的体现。
有句俗语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文学对水的回报容不得庸俗和亵渎。任何作品,任何作家,在进入状态后,始终应该坚持的一点,那就是对自己母体的敬畏。这是一个作家作品生命力的体现。
三、情感与生活的融合 情感重于生活
上述两个部分其实谈的也是情感问题,作家在生活中,接触到鄱阳湖的水,是水的一滴或一部分,生活给作家提供的场景总有他的局限性。但是,特殊的人脉、水脉、文脉,驱动着作家的情感脉博,让你悟出鄱阳湖的真谛,得到的也许是她的全部。
我们不去侈谈作家创作的情感,也不去故意渲染和夸大情感对作品的参与力量。在生活中,在湖中感受水的博大精深,情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只有充满情感的作品才是对鄱阳湖生活场景的最好提炼和补充。情感到位和出位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在鄱阳湖文学的范畴内,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有血有肉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她们遍布于鄱阳湖文学的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一代代人为之奋斗,这就是湖文学中人对情感的妙用。
水是情感的化身,她也是写就文学名篇的催情物。生活在这片水面和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世世代代,勤于耕作,那种宽泛而豁达的生存观,彰显了鄱阳湖水的才子豪情。乡风民俗的历练把鄱阳湖边家庭的香火烧得旺旺的。水和火的融合使文人们看到了生活的诗意,和生命的张力。也让文人们歇斯底里的为其鼓噪。鄱阳湖水青睐文人骚客,文人骚客也得到鄱阳湖水的抬爱。于是笔顺了,思路顺了。笔下如注、才思文涌。鄱阳湖的绝作奇篇也便应运而生。
生活所酝酿的情感窖酿,就像鄱阳湖边的糯米酒,只要一出缸便甜醇无比。历史让我们承担了浅唱低吟鄱阳湖的责任,我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份义务和责任,有什么理由不承受这份担当呢!
近几年兴起的鄱阳湖文学论坛,为本土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作才华,自己作品魅力的好平台。他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传承,也不仅仅是为了延续鄱阳湖边的文学香火。更重要的是,她在唤醒外界对鄱阳湖的认同,唤醒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良好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