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靖安草龙灯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1/21 8:42:30

 1月6日至7日,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到靖安县拍摄草龙灯表演,节目将于农历除夕在央视播出。本文特为读者介绍靖安草龙灯。

  靖安草龙灯俗称香火龙,又称太平灯,主要分布在靖安县仁首镇前进自然村,以大港庵(后称法华寺)为中心,方圆6公里,涉及人口800余人,其中客家人占大多数。约清代中期,刘氏、赖氏、黄氏等客家先民从粤赣交界处迁移至此,草龙灯也带到了这里。

  清道光五年(1825)《靖安县志》载:“(正月)十二日各庙起鳌山乡落游烛龙于社”。由此可见,至少在清道光年间靖安民间龙灯就很盛行。草龙灯源于唐代的军事,后逐步演化为民间避邪、奉佛、祭祖习俗活动,再后来延伸为祈求太平、闹新春的传统文化习俗。据族谱初步考证,草龙灯习俗是由赖氏(迁此始祖赖帷祯)、刘氏(迁此始祖刘太忠)、黄氏(迁此始祖黄品庄)等于清代中晚期从赣南一带迁居至前进村山区时带入,并逐步自成一系。据传,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军进入靖安时,这一带长达半年干旱无雨,田地干裂,眼看着农家颗粒无收,前进村村民日思夜愁,只好舞起先辈在祖籍就已形成的草龙,敲锣打鼓向天求雨,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降临。于是,当地村民便把草龙灯奉若神灵,虔诚相传至今。

  在靖安仁首镇前进自然村,每逢正月初十便扎龙、起龙。外用稻草、内用萱草编扎的草龙为金黄色,造型小巧、抽象,分为7节,用木杆支起。第一节为龙头,有4根支须,意为公龙头,紧接着的5节为圆柱状的龙身,最后一节为呈翻卷圆状的龙尾,由扎红头巾的7位山民表演。在表演前,7节龙遍体插满点燃的香火(称装花),夜间红光闪闪,甚为炫目。草龙灯队由上年的提头笼者在大港庵佛祖面前问“爻”,选出25位不超过45岁的男性组成,道具为7节草龙、2个灯笼、2盏牌灯、唢呐、锣鼓、香火担等。草龙灯表演一般有起龙、祭拜神灵和舞龙,舞龙常见的队形有团龙、摆身、缠柱、腾跃等。从正月初十晚至十四日晚,草龙灯依次到全村的山民家中进行表演。现仍按民国以前的4个甲片划分,每年由一个甲片主持一届草龙灯活动,活动范围均按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在4个甲内进行,循环往复,从未间断。每年在大港庵佛堂起灯后,草龙灯队分“四甲”、“五夜”走村串户,游龙舞龙。游龙时,队列依次为佛祖神灯(领队者提)——锣鼓——牌灯——唢呐——观音大士灯笼——七节草龙——二牌灯——抬菩萨——挑香火担。当草龙灯进村或到大屋场后,村民会敲锣打鼓,放鞭炮、烟花,打神铳,并持香火拜接。当草龙灯进到有结婚或建房等喜事的村民家中,还须贺彩恭喜。尔后草龙由右向左按游、团、摆、缠、跃等规定动作进行表演。当天接灯的村民,要洁净用具,打扫卫生,全家素食,并且张灯结彩,虔诚迎送草龙。元宵十五夜,焚烧草龙,意为送龙返天。

  2010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靖安草龙灯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春新闻网李万宏 孙卫华)

阅读 656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