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始终高举“一湖清水”旗帜,管好用好鄱阳湖水资源

媒体:原创  作者:鄱湖水
专业号:鄱阳湖水文人 2009/12/16 20:46:52
 

——祝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

 

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她像一只神采奕奕的白鹤挺立在江西省北部,为江西人民昼夜守候,默默奉献。

温家宝总理20074月作出了“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重要指示,江西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一直推行“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战略思想,并在20083月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并于20091212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上升为国家决策。温总理的深情嘱托、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水利部门加强鄱阳湖水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特点,其水位变化受江西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洪、枯水位湖泊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199822.59)与最低水位(19635.90米)相比,相应的湖泊面积相差31倍,容积相差75.6倍。

鄱阳湖流域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63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460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占全年的75%,其中主汛期46月占50%以上;经湖口站出湖入江的多年平均水量1436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5%

鄱阳湖水情受江西五河和长江干流来水双重影响,水位年内、年际变化幅度都很大,以星子站为例,19502008年平均水位为13.38米,年际变幅达15.41,年内变幅7.6714.19米,居长江流域四大湖泊之首。

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以今年8月份监测结果为例,类水占14.3%类水占71.4%类水共占85.7%类水只占14.3%,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但枯水期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水质明显下降,如今年10月份监测到的类水占57.1%,比8月份减少了28.6个百分点,与10月份水位比8月份水位平均偏低6.47米对应。

 

鄱阳湖独特的自然地理、水文情势、生态环境条件,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藏着珍贵的物种基因,是我国陆地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基因库。同时,鄱阳湖不但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具有相对完整的湿地景观系统和生态结构,而且在世界所有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非常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瑰宝。季节性的洪水、周期性的湖水快速更换、典型的湖泊洲滩湿地结构,以及与大江大河的水力和生态联系、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包括湖泊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江湖相互作用和人文地理等彼此相联的复杂水文环境与生态结构。鄱阳湖复杂的水文环境与生态系统,给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条件。

鄱阳湖沿湖12个县、区现有人口735万人,土地面积1.96万平方公里,耕地37.56万公顷,每年生产粮食540万吨、油料22.4万吨,渔业总产量79.1万吨。鄱阳湖丰富的水土资源不仅保证了全省近1/5人口的正常生活,还可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是江西省乃至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每年鄱阳湖直接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草洲滩涂土地、航运效益和矿产资源等5大类直接物产价值和湿地具有的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等生态功能价值总共高达1564亿元,其中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433.8亿元。

鄱阳湖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浮游生物266种,鱼类122种,豚类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经济价值较大的鱼类有鲤、鲫、鲢、鳙、青、草等10余种和畅销国内外的银鱼,江豚在鄱阳湖中的数量约200300头。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鄱阳湖浮游植物产量451.3万吨,维管束植物生物总量431.8万吨,浮游动物生物量1.25万吨,底栖动物生物量16.7万吨湖中自然捕捞渔获量年均4.46万吨。

鄱阳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享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称,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末逐渐离去。如今湖区鸟类已达300多种,其中水鸟115种,约占全国水鸟种数的51%,其中珍禽50多种,越冬候鸟总数近100万只,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白鹤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上。

大洪水年份,鄱阳湖可调蓄82.6%的入湖洪量,削减50.9%的洪峰流量,为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发挥重要作用;枯水季节为长江下游增补近10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为长江中下游抗旱减灾和水生态保护作出重大贡献。鄱阳湖水体可使滨湖地区最高气温降低0.50.9,最低温度提高0.91.5,大于或等于15度的积温增加90260,作物最佳生长期延长49天,无霜期增加610天,为改善鄱阳湖区气候环境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湖区生物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60.9万吨、氮5.2万吨、磷609.4万吨、钾5.3万吨,释放氧气37.6万吨,为减轻鄱阳湖富营养速度和程度发挥重大作用。

 

湖泊具有水文和生态两大功能,水文功能主要表现在湖泊对水量、水质、泥沙、水流等水文要素的调节作用之中;生态功能包括经济服务、生态承载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的功能。湖泊的经济服务功能包括为人类和动物提供饮用水源,为植物和农作物提供灌溉水源,为工商活动和城市景观提供循环水源,湖周生长的生物为人类提供食品来源及工业原料,湖水为航运提供有利条件等;湖泊的生态承载功能包括储存淡水、接纳泥沙、生物质和矿物盐类,降解污染物,为各种动物提供栖息地、植物生长场所,调节周边气候等;湖泊的文化传承功能包括孕育湖泊文化,记载人类活动与发展历史,塑造浩瀚的水面、宽广的洲滩、物种丰富的湿地等,给人类以美的感受,供人类旅游观光。湖泊水文功能为其生态功能提供了基本保证,湖泊生态功能、尤其是湖泊经济服务功能则是其水文功能的价值体现,更是发展生态经济根本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因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以鄱阳湖生态系统为主要依托,其建设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湖泊生态系统的主体与核心是湖盆里的水生态系统,而湖泊水生态状况主要由水量和水质及其变化过程所决定,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实质上是鄱阳湖水资源体系,只有通过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保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持续平衡与长期健康,才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项建设活动的正常、有秩开展,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不同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鄱阳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鄱阳湖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就难以保证,其生态功能就难以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鄱阳湖流域降水季节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常造成鄱阳湖区严重的水旱灾害。1949200860年中,湖区发生超警戒水位(吴淞基面19米)的灾害性洪水31次,水位超过20米的较大洪水18次,水位超过21米的大洪水年份有1954198319951996199819996年。1954年鄱阳湖发生有纪录以来最大洪水,湖口站水位达到21.68米,由于洪水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水利工程薄弱,导致鄱阳湖区及五河尾闾圩堤几近溃决,南浔铁路中断运行3个多月,受淹农790万亩,受灾人口367万,死亡972人,损毁房屋16.5万间,损失惨重;1998年夏,鄱阳湖再次发生特大洪水,鄱阳湖和五河尾闾各水文站相继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星子站最高水位达22.52,超警戒水位3.52米,超历史最高水位长达42天,超警戒水位长达94天,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地区受灾乡镇461个、村庄9190个,受灾人口578万人,倒塌房屋63.1万间.毁坏房屋71.3万间,1000多座大小圩堤溃决。

1949200860年中,湖区发生7次大旱灾,分别是1963196619671978199220032007年,其中尤以1978年为重,是1935年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7 天,80%以上的蓄水工程干涸,34.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8万公顷水稻颗粒无收,损失粮食40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鄱阳湖流域一直降水偏少,加之长江上游来水偏少等原因,鄱阳湖水位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星子站20002008年平均水位12.99,比19501999年平均水位偏低0.47,水位为逐年下降态势,枯水不断加剧,尤其是中部湖区,近3年来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如都昌站2007年以前的历史最低水位是19791128.6220071219出现新的最低水位8.182008118再次出现新的最低水位8.052009126又一次出现新的最低水位7.99,这种“没有最低、只有再低”的枯水发展形势,给中部湖区沿湖各地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利影响,例如今年12月,都昌县自来水公司县城水厂的取水泵47天无法抽到湖水,县城100多家工商企业生产用水、12万居民生活用水受到极大影响。北部湖区由于柘林水库的调度作用,近近年来的枯水程度较中部湖区稍轻。

鄱阳湖水质近20多年来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Ⅰ、Ⅱ类水为主,平均占85%,Ⅲ类水占15%90年代仍以Ⅰ、Ⅱ类水为主,平均占70%,比80年代下降15个百分点,Ⅲ类水占30%,比80年代上升15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3年以后,鄱阳湖水质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快,2008年以Ⅲ至Ⅳ类水为主,平均占5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鄱阳湖入湖河流(五河)水质呈较快下降趋势,如上世纪80年代入湖五河以Ⅰ至Ⅲ类水为主,约占96%,1998年Ⅰ至Ⅲ类水下降到占93%,2008年Ⅰ至Ⅲ类水占90%,1998200810年间Ⅰ至Ⅲ类水下降了3个百分点。

鄱阳湖区洲滩钉螺面积大,流行因素复杂,防治力度有限,目前仍处于重度流行状态。局部地区钉螺面积扩增,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呈上升趋势,部分已控制地区疫情出现回升,新疫区有所增加,血吸虫病有向城市蔓延的趋势。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尚未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人口220万人,累计患病人口已达34万人,现有病人6.5万人,晚期病人1830人,病牛1万余头,钉螺面积93万亩。

由上可见,水旱灾害、水污染加重、血吸虫病依然存在是鄱阳湖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尤其是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与鄱阳湖水体洪、枯水时期面积、容积相差极大的水文、地貌特点,造成汛期大量弃水、枯期严重缺水,给鄱阳湖区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带来重大挑战。

 

近年来,我省在鄱阳湖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实行全流域控污减排,去年开工建设了85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2010年底前全部建成,使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建设1000多个垃圾集中填埋场,大幅度减少流落到鄱阳湖的垃圾;开展工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和五河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行动,通过关停小火电、淘汰企业落后生产线等措施,把工业污染源头管住管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配套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全面治理水土流失,通过“灭荒造林”、“山上再造”、“一大四小”等绿化工程和修筑水保工程,鄱阳湖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年前的36.9%提高到现在的60.05%,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3.5万公顷,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鄱阳湖水质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是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2003年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了348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2008年启动国家专项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经过除险加固,水库蓄水、供水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建成南车、下会坑、大坳、廖坊等4座大型水库,开工建设峡江特大型水库和山口岩、伦潭、浯溪口3座大型水库,建成后鄱阳湖入湖水量调控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

四是大力开展防洪能力建设,80年代开始实施鄱阳湖区防洪治理一期工程,包括10座保护耕地面积10万亩以上重点圩堤除险加固和康山等4座分蓄洪区建设;1998年特大洪水后,开展大规模江湖整治,先后完成了九江长江干堤、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四个单项、赣抚大堤等一批重点防洪工程加固整治,其中2002年底江西长江干堤加固整治工程在长江流域率先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后,启动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15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建设;南昌等设区市城市防洪工程和部分县级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共平退圩堤413座,还湖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使鄱阳湖面积基本恢复到上世纪50年初5100平方公里水平;这些工程的实施,使鄱阳湖区和五河尾闾地区防洪能力大幅增强。

五是极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单纯的农业、农村用水管理发展到农业、工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管理,从只管水量逐步发展到水质与水量统一兼管;目前全流域取水许可证保有量达到5000余套,批准年取水量800多亿立方米;全面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布实施《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2007年在全国率先完成鄱阳湖流域江河水量分配工作,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清理;完成地表水功能区划,全面开展鄱阳湖及设区市界河、重点水库和地下水水质水量调查与监测,实施“河湖监测百大哨口工程”; 启动了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纳污能力核定、限制排污总量计算工作。经过上述工作,全面提高了鄱阳湖水资源监测、监管能力。

以上五大举措全面完成后,将逐步实现 “泥沙不流失到鄱阳湖,垃圾不流落到鄱阳湖,污水不流入到鄱阳湖,洪水不侵害到鄱阳湖,干旱不危及到鄱阳湖”目标,使鄱阳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大幅提升。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友好、江湖两利、调枯不调洪等原则,规划方案克服了鄱阳湖自身特点的不足,解决了鄱阳湖目前枯水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可消除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的主要不利影响。

论证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公里,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公里。闸坝规划总长约3公里,将设计111孔泄水闸。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枢纽调度运行方式分成主汛期、蓄水期、补水期和供水期。51831的主汛期内,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91930的蓄水期中,控制闸门开度,使湖水维持在16左右,若遇枯水年,在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闸门开度尽量快速地充蓄水量,并控制湖水水位不超过1610131日的补水期里,加大泄水量,将湖水位降至14,以补充下游因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水量减少。供水期分两段:111至次年2月,枢纽下泄水量按925立方米/秒控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较高水位运行;31430,加大枢纽放水,至430将湖水位降落至最低水位12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调枯畅洪”的调控方式,目的在于将汛期洪水尾部的水量保留一部分在湖盆内,用以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保护“一湖清水”的目标。全年通过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排放到长江的水量不会减少,可以维持长江下游正常流量。此外,水利灭螺是一种经济环保的血防方式,通过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水位及持续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消灭钉螺。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我省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规划好这个工程是坚持生态立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保护全省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有利于巩固我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有利于保护与修复鄱阳湖及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的生态功能,有利于保护湖区湿地、保护候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我省航运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有利于控制湖区及五河尾闾地区血吸虫病的滋生和蔓延,有利于调节补给长江下游的淡水资源。总而言之,有利于解决鄱阳湖水资源利用中的所有问题,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保护好鄱阳湖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好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使鄱阳湖永远保持健康状态,对我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及群众生产生活极端重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始终高举“一湖清水”旗帜,切实管理好鄱阳湖水资源,为鄱阳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闵骞)

阅读 37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