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棹歌研究]清代鄱湖棹歌

媒体:中国湖城鄱阳网  作者:陈水根
专业号:余邵 2012/8/24 17:32:42
[棹歌研究]清代鄱湖棹歌 

陈水根 
 
 
    陈允衡、查慎行、蒋士铨的鄱湖棹歌
清代,有不少人对于鄱湖乃至鄱湖地区很熟悉,他们有较长时间在鄱湖乃至鄱湖地区荡舟、作歌,方文、陈允衡、查慎行、蒋士铨都是如此。
一、方文及其鄱湖棹歌。
方文是清代桐城人(今属安徽)人。生平没有做过官,只是一诸生,靠游食、卖卜、行医生活,一生穷困,但交游很广。方文对于江西很多地方比较熟悉,留下许多反映行迹的诗篇,其中写鄱湖、庐山的诗篇有多首,如《含鄱岭至太乙峰》《九叠云屏》《上云居山》《落星石》等。
方文的鄱湖棹歌表现他在鄱湖漂泊的行迹,反映他在左蠡湖行舟的情形。作者从落星渚迎风驾舟出发,中午到达扬澜湖,很快就遭遇狂风暴雨。无奈,作者回船至落星渚避狂风暴雨:“俄顷狂飙自西来,水声腾沸山崩摧。况兼雷雨助其势,同舟面色如死灰。急曳半帆回左蠡,暝黑仍驰二十里。依稀见岸不得近,沙浅曾无盈尺水。终宵漂泊芦苇边,风波震荡谁敢眠。”这种漂泊生活辛苦而且危险。诗人有遭遇风雨之时,也有雪后顺风之时,此时的诗人,就在船中顺便观赏庐山雪景,观赏白头老翁五老峰。
有的棹歌表现诗人渡鄱湖,抵达建昌的情形。诗人抵达建昌时,天气寒冷。寒冷之时,水上行舟,自然更加寒冷。诗人到达建昌之后,派人先通报茂宰,说明诗人与茂宰是有交往的。
方文的鄱湖棹歌向世人诉说他漂泊的凄苦情怀。在《左蠡湖》中,他抱怨道:“世间平地皆好住,何事江湖年复年”。诗人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长时间在鄱湖地区,在赣江流域漂泊,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在《小孤洑》中。诗人诉说了更为令人心伤的情形:岁末年终,出门在外之人当是回家过年之时,而方文却被风雪阻在小孤洑船中,吃的是风雪。
方文的鄱湖棹歌不仅题咏他漂泊鄱湖的凄苦情怀,而且题咏鄱湖地区的山川、名胜、古迹,如庐山、简寂观、玉帘泉、杏林、栗里、东古山、落星石、紫阳堤、天宁寺、左蠡山、分风浦、蝦蟆石、女儿港、石钟山、彭郎矶等。
二、陈允衡的鄱湖棹歌。
陈允衡,清代南城(今属江西)人。明王朝灭亡以后,他曾漂泊江淮、吴城等地。曾乘船渡鄱阳湖而后入长江,有鄱湖棹歌多首。陈允衡鄱湖棹歌题咏了他在鄱湖凝望庐山的情景:“停舟一识庐山面,晚晴残雪月初见。可怜江上青未了,转忆山中游不倦。举头聊复与山期,床席粗安住即宜。”如果说方文渡鄱湖做歌是因行医、卖卜四处漂泊而为,那么,陈允衡渡鄱湖做歌则是唯恐对鄱湖、对庐山看不够,住在鄱湖玩赏庐山。陈允衡此次鄱阳湖之行是由湖口往长江的。在作《住湖中五日凝望匡山短歌寄江州文吏部黄拾遗》前,诗人作《士哲、龙摅、元通、虔文、基臣送别江岸余自行里许方去遥寄一绝》《江寺晨起对雪时将理棹矣》《南康江岸逢庐山卧龙庵蓬印上人立谈久之,因寄九奇匡公》诗三首。诗人作《住湖中五日凝望匡山短歌寄江州文吏部黄拾遗》之后,作《湖中阻风枕上作》《得风》《彭郎换小艇晓发》(三首)《小孤山》《仄体一首寄漳湖范钓者》《将至中江作》诗八首。
陈允衡鄱湖棹歌也题咏鄱湖行舟阻风、得风的情形。“空江风作夜,孤客自愁眠。”在题咏行舟阻风时,抒写诗人常年漂泊的情绪:“乾坤还老我,湖海已频年。估舶讴吟里,何人解扣弦。”由陈允衡的遭遇可以看到清初文人的一些境况,这是阻风之时。得风之时,诗人心情轻松多了:“天意怜羁旅,南风霜后生。雾开山觉近,水阔棹能轻。”
三、查慎行的鄱湖棹歌。
查慎行,清代海宁(今属浙江省)人,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到过江西多次,曾在半年之内,就经过湖口六次:“半年经六度,此度是归程。”写过数以百计的诗歌,如《昌江竹枝词》(八首)《景德镇御窑瓷器歌》《洪武御碑歌》《紫溪道二首》《自焦石塘抵铅山河口,西岸石山狞劣,……作诗嘲之……以传好事者》《从河口陆行至铅山县……复赋此诗,并邀竹垞再和》《西江棹歌词》(四首)《峡江县》《螺江文丞相祠》《十八滩绝句并序》《自赣州换船至南安》《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清江道中》。曾编辑《庐山志》《鹅湖书院志》。70岁时受江西巡抚白近薇邀请到南昌修《江西通志》,为江西文化事业作了贡献。查慎行所作江西题材的诗歌中,有不少是渡鄱阳湖所作,是鄱湖棹歌。
查慎行是诗歌高手,对鄱湖地区熟悉,他的鄱湖棹歌很值得注意。查慎行描述了他渡鄱阳湖时的情景,内心感受。如:“三更我梦滕王阁,东北风高响檐铎。觉来舟子已开蓬,淡月微痕天一角。须臾湖面过如飞,霜气扑船人揽衣。苍茫烟雾来时路,水底红轮吐半规。”诗歌描绘了半夜三更至黎明至日出时作者的所见、所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间的推移,船的运动,气候的变化,诗人的不同感受,都在这八句诗中流淌了出来,自然、贴切、流畅。
其次,查慎行行船到湖口的题咏,有时抒写作者过湖口时心情不轻松,指责关税繁重:“楚水吴烟一览收,新移锁钥控中流。谁兴桑孔缗钱利,尽算江湖大小舟。”指责当时官府关税繁重,颇为尖锐。这是诗人关心鄱湖民情的表现,颇可贵。有的赞叹苏东坡所作的《石钟山记》是不朽之作,“惜哉坡公记,石刻已泐久(苏公《石钟山记》旧刻于南钟石上,明正统己巳石裂仆于水,今失其处矣)。茫茫宇宙间,孰是真不朽”。诗人过往湖口,游览了石钟山,给苏东坡《石钟山记》如此高评价,这在此前是不多见的。有的记述诗人在湖口望五老峰情景:“又挂轻帆过石钟,有情难忘是游踪。风痕忽殽一湖浪,云气爱迷五老峰。此日舟中回白首,当年天半倚孤筇。”诗人描述鄱湖望五老峰时想起了当年游庐山的情景。
其次,查慎行鄱阳湖棹歌赞颂明王朝那些开国功臣,感叹康郎山的重要,功臣庙的严肃。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湖的战争是明代鄱湖棹歌者的一项重要内容,题咏颇多。查慎行题咏康郎山功臣庙在明代人题咏之后,有其新意,强调兴亡他日事:“炎风焚铁券,石马嚼金环。黄屋今无迹,朱旗闪尚殷。太平何事业,要害此江关。庙貌瞻严肃,时情易险艰。兴亡他日事,清泪独潺潺。”
四、蒋士铨的鄱湖棹歌。
蒋士铨,字心余,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后来辞官,致力于教育,做过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山长。蒋士铨是乾隆、嘉庆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与袁枚交情深厚,论诗也主张性灵说。蒋士铨不仅在诗歌方面很有成就,而且在散文、戏曲,尤其在戏曲方面也很有成就,创作了《采石矶》《临川梦》《冬青树》等戏曲十六种。
蒋士铨出生于江西南昌县,南昌县即鄱阳湖地区,位于鄱阳湖西南。四岁开始居于江西余干县瑞洪镇外祖家,直至八岁那年年底。余干县瑞洪镇也是鄱阳湖区,位于鄱阳湖东南。此后两年,他回到南昌县居住。20岁那年,蒋士铨已卜居鄱阳县。22岁时,他随父亲还铅山县。28岁时,他从鄱阳移居南昌。此后,蒋士铨或从南昌乘船下赣江,渡鄱湖,到鄱阳县;或从鄱阳县渡鄱湖,溯赣江,抵南昌;或从南昌乘舟下赣江,渡鄱湖,溯信江,到铅山;或渡鄱湖,游览庐山。诗人在鄱湖乘舟时作有大量诗歌。蒋士铨曾乘船溯抚河抵抚州,南城。一次乘船往抚州时,在抚州萧公渡遭遇狂风暴雨袭击,损失惨重。诗人在抚河行舟中也作有不少诗歌。诗人还曾乘船溯赣江,过峡江县,到庐陵,经泰和,经历十八滩,作有许多表现乘船时的诗歌。蒋士铨是铅山人,乘船往来于信江更是家常便饭。在乘船来往于信江时,诗人也作了不少诗歌。诗人曾乘船出鄱湖,入长江,或到扬州、北京等地游历,或侨居金陵,乘船时作有很多诗歌。
蒋士铨的鄱湖棹歌内容丰富,这里择其主要的说一说。
第一,表现了鄱湖景象,如《康郎山》。诗人乘舟渡鄱湖,所见康郎山的景象是:“乱峰衔雨出,孤月抱秋圆。岸断来渔火,罾空入晚烟。”如《浮洲寺》:“倒景开平湖,浅涨落沙步。”“云气苍茫生,渔艇晚烟赴。不见伴鸥人,轻舟自来去。”浮洲寺,在鄱阳县东湖中督军台,是鄱湖区的一个名胜地。诗歌描绘了浮洲寺周围湖光景色。如《大孤》,描绘屹立波涛中的雄拔姿态:“凌空留直性,立脚见孤根。”《湖口县二首》,诗人描绘鄱湖与长江交汇,渔艇聚集于钓矶,钓楼立于浅沙滩,古壁上生长着新的花草,春流正涌向往日留在湖岸的痕迹。犹如一幅幅形象鲜明的图画。
第二,表现了鄱湖的风情,如《大姑塘二首》:“女儿港上女儿家,蟹舍鱼罾对浣纱。白石清溪看不厌,满湖风色冻鱼叉。”“数椽板屋一圈篱,渔父偷闲作饼师。何处村醪堪取醉,红灯挑上酒家旗。”
第三,记叙诗人在抚河乘船的行迹。丙寅年(1746),诗人乘船于七月十一夜里到达李家渡。在李家渡,诗人陪金桧门先生觞月,直到下半夜,题诗记述此事。到达抚州,诗人作《抚州晚发》诗;“烟中柔橹初辞岁,渡口明星欲下滩。”丁酉年(1777),蒋士铨乘船往抚州,在萧公渡翻了船,那境况是凄惨的,狂风怒吼,猛雨夹着冰雹,翻江倒海,诗人赤脚袒身在船底泡着。“颠风昼吼萧公渡,篙折樯倾拏不住。砰然侧偃卧波涛,性命中流谁得顾。主仆相持冲浪起,赤脚袒身据船底。打头猛雨夹雹飞,自未历戌不暂止。”“寒侵肌骨牙齿颤,须臾身等鸿毛死。”(《萧公渡覆舟》)这一意外事件使诗人生命受到威胁,幸好得到人的救援,才得以逃生。这一意外事件使诗人的诗稿丢失了,行装荡然无存。
第四,记叙诗人在赣江乘船的行迹。也是在丙寅年(1746),诗人顺赣江到峡江县,做《晓过峡江县》描述了在峡江县所见:“山悬江出峡,县仄岭穿城。”乘船到庐陵,诗人作《庐陵九日》,写庐陵景象:“江流分吉字,山势带虔州。”到泰和,夜里,停泊在泰和道中,诗人作《泰和道中夜泊》,叙述在泰和道经历秋霜,萌动思念家乡之情。经历十八滩,诗人作《十八滩》,描述十八滩艰险景象:“前滩鹘突奔长洪,后滩诘屈趋黄公。狂波数里势一折,积铁四立山重重。乱石轮囷截江面,急水生骨昏青铜。星宿漂沉饾饤族,八阵罗列鱼鸟从。老鸦散影鳌露背,万马纵饮中流中。”十八滩,共有十八个险滩,诗人在这里概括描述十八滩的艰险景象。
第五,记叙诗人在信江乘船的行踪,描述诗人在信江行船所见所感。丁卯年(1747),蒋士铨在上饶登舟,顺信江而下,作《广信登舟有作二首》。诗歌写诗人舟中所见:“童山夹岸立,乱石一线下。碓轮翻急浪,飞雪出远坝。”描述诗人乘舟经历河滩情景:“上滩如攀梯,下滩如脱弦。半日可百里,飞渡章门边。”己巳年(1749)诗人乘船过贵溪,作《过贵溪》诗,描绘贵溪河滩,山势陡峭景象。庚午年(1750),诗人乘船过弋阳,作《弋阳舟次》,写诗人在弋阳途中所见:“秋江蘸碧回林层,篙工立水如鱼鹰。滩波跳舞声沸腾,一饭十步船底凝。负船上滩猿挂藤,推篷对客卧未曾。”拉着船上滩,篙工真是艰苦异常。弋阳是诗人常要经过之地,丙子年(1756),诗人乘舟过弋阳时,就轻松了。“樵风如箭帖帆催,万马疑从橹后回。”(《弋阳道中》)河口,诗人乘船来往的次数多,题咏的也多。丙子年(1756),诗人从钓岩乘船至河口,作《钓岩放舟至河口感所见》,尔后,诗人从河口返棹,又做《河口返棹初发》。乙酉年(1765),诗人乘船夜泊河口,作《河口夜泊》。
蒋士铨鄱湖棹歌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研究蒋士铨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增进对鄱湖的了解,了解鄱湖水系的山水自然美,了解鄱湖的名胜,了解鄱湖的风情。蒋士铨鄱湖棹歌展示鄱湖山水多姿多彩的景象,描述鄱湖的名胜,风胜,描述抚河、赣江、信江及其两岸的自然景象、风情民俗等,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张维屏的《舟中望庐山作歌》、高梦说的《彭蠡涛声歌》
一、张维屏的《舟中望庐山作歌》。
张维屏,清代番禺(今属广东)人,清代道光二年考上进士。曾任南康府(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知府。曾到庐山游览,有《登黄岩绝顶》等诗。
张维屏《舟中望庐山作歌》写作者于浔阳郭外舟中望庐山的情景。诗歌叙述诗人在浔阳郭外扬帆而行的情景:“浔阳郭外波连天,挂席却登江上船。”描绘登舟望庐山,五老峰、庐山瀑布、紫霄峰、香炉峰、双剑峰情景。抒写诗人想象匡山兄弟结庐匡山,李白隐居庐山未能如愿,白居易结草堂于庐山的情怀。诗歌把叙事、描写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如“江上船开乍回首,庐阜峥嵘出南斗。”上句叙述在浔阳郭外舟中回头望庐山的情形,下句描写诗人见到庐山的景象。“我思匡贤兄弟七人,结庐日据此山胜,其乐,真是轻王侯”,抒写诗人想像匡山兄弟之情。“古人如水流,青山向空立,层岚吹尽向天高,捧出芙蓉千朵湿”,抒写诗人感叹庐山长存之情。诗歌动态的描写增加了诗人在行舟中所见庐山景物的动态感。如“挂席却登江上船”、“江上船开乍回首”,诗人登船,在船上回头望庐山的动态都清清楚楚。如,“我行庐山阴,远望庐山阳。香炉双剑递隐现,金楼银阙排空苍,或为仙人或鬼物,或为狮象蹲伏,又或骞起回鸾皇”。交代了诗人望庐山的方位,描绘了诗人在船中随着船的行进看到一幅一幅不同景象的情形。诗歌把神话传说融入诗中。如“紫霄峰上科斗字,云是夏禹治水泊船之所留”。把紫霄峰上科斗字的传说融入诗中。“昨梦山灵邀我乘铁船,导我引甘露,笑我乃似彭蠡湖边之飞雁,大风起兮不能住。”铁船峰,在大天池西南约三里。相传峰顶有石船,其颜色如铁,因此称铁船峰。神话传说有两个仙人,一叫许旌阳,一叫吴猛,因为有事要过江去,撑船人没有三人同坐的船,无法渡江。两个仙人遣两条龙挟着船在空中飘行,嘱咐船人不要睁开眼睛。两条龙挟着船飘行到庐山时,两个仙人因为贪看紫霄峰的美景,将船底降低了一些,于是船的两侧发出嘎嘎的声音。撑船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便睁眼偷看。两条龙见此,愤怒的很,不再挟船,飞奔而去,船就坠落在峰顶,只剩下一个船底,张维屏把铁船峰神话传说融入诗中,想像丰富。诗歌把铁船峰神话传说与诗人行舟的境况交融在一起,把庐山、长江、鄱湖的景物交融在一起。
诗歌先后用“我从庐山来,衣裳尚有庐山之云烟”,“我行庐山阴,远望庐山阳”、“我从庐山来,又别庐山去”反复咏唱的形式,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诗的开头“我从庐山来,衣裳尚有庐山之云烟”强调诗人对庐山的了解。诗人是游览了庐山而来浔阳郭外船中的,对庐山印象记忆犹新。诗歌中间:“我行庐山阴,远望庐山阳”,是对诗歌开头“我从庐山来,衣裳尚有庐山之云烟”的一次反复,描绘作者行船于庐山之阴所见庐山景象。诗歌的第三部分“我从庐山来,又别庐山去”是对诗歌开头“我从庐山来,衣裳尚有庐山之云烟”的第二次反复,回应诗歌开头部分。
二、高梦说的《彭蠡涛声歌》。
高梦说,清代湖口人。高梦说《彭蠡涛声歌》歌咏鄱湖波涛。诗歌开头就强调鄱湖和庐山来源深厚,说庐山是昆仑之子,鄱湖是星宿之孙。诗歌用多种比喻写鄱湖波涛,生动形象。如“蠡水从天万斛倾,风雷顷刻作鲸鸣。塘驱白虎连朝吼,洑斩黄牛彻夜惊”,以从天而倾的万斛水,顷刻化作鲸鸣的风雷,白虎连朝吼叫,黄牛彻夜惊叫,形容鄱湖涛声。诗歌用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突现波涛声,如“初讶吹螺齐发艣,将军套内来明祖”,初讶,起初惊讶。“旋疑挝鼓共除蛟,钟子矶头临汉武”,旋疑,谓一会儿怀疑。“旋疑”,承“初讶”,谓作者感觉的变化。作者不同的感受表现了鄱湖波涛声的多种变化。诗歌把鄱湖区一些景点的地名拟人化,突出了鄱湖涛声的形象性。如“每向个中敲玉磬,大姑梦破还倾听”。大姑指大孤山。大孤山处于湖口波涛中。以大孤山梦破倾听鄱湖涛声,更加形象地表现出鄱湖波涛日夜不息摇撼大孤山的景象。“时从就里怒龙神,五老魂驰难遽定。”五老,谓庐山五老峰。以五老峰魂驰难定说鄱湖波涛的惊心动魄。
三、清代其他人于舟中望庐山的歌。
清代鄱湖棹歌者于舟中望庐山作歌的很多。清代人于舟中望庐山作歌有多种角度,有丰富内容。舒忠谠的《湖中望五老峰》二首写诗人在鄱湖中望五老峰,同时想见了庐山仙人骑鹿处,大禹泊船处:“庐山高不极,翠壁总邻天。洞自仙骑鹿,峰曾禹泊船。”描绘庐山气象:“云吞三楚路,树合九江烟。”
曾畹《鄱阳湖望五老峰》,作者是从五老峰角度望庐山的。诗歌以老子喻五老峰,描绘五老峰景象:“水合江湖归万里,地分吴楚接千山。老蛟吹雪波涛白,高髻悬崖薜荔斑。”是五老峰景象,也是鄱湖景象。五老峰下江湖交合,波涛滚滚,更添五老峰高峻雄伟之势。诗歌以老子喻五老峰,把五老峰拟人化,增加了诗歌谐趣。
梅之珩的《从鄱湖望汉阳诸峰》写作者在鄱湖望见庐山汉阳诸峰和五老峰景象。汉阳诸峰景象是“矗立青冥最上层,峰峰作势与之腾。翻飞瀑影千崖动,远湖光一鉴澄”;五老峰景象是烟霞缭绕。
清人于舟中望庐山作歌时常常流露想隐居庐山之情。汪轫《秋夜舟中望匡庐》写作者秋夜在浔阳江口绝壁下舟中望庐山,但见“溪风旋断草,瀑布下空林。月立山灵啸,波生海客吟”。诗人还看到“老僧多少梦,吹入白云深”。这里寄托了诗人自身隐居于白云深处的情怀。
李滢的《再渡彭蠡湖望庐山二首》写作者于秋霜之时再次渡鄱阳湖遥望五老峰、三梁,产生向往再游庐山之情;写作者想象庐山千峰猿鹤栖,往代残碑留于灌莽之中,老僧清话,石泉晞发情景。作者在这想像中寄寓闲适,隐居庐山情怀。
贾良壁的《湖中望庐山》(二首)谓诗人在鄱阳湖舟中望三梁,听庐山寺庙钟声,向往结庐于庐山,雪夜龛灯照读书。诗人还在诗中吟道:“他日若偕禽庆志,青鞋布袜任追游。”
还有闵麟嗣的《湖中望庐山次襄阳韵》也抒写诗人欲隐居庐山之情。
把张维屏的《舟中望庐山作歌》与上述清人舟中望庐山的诗歌比较,《舟中望庐山作歌》篇幅长,内容更多。《舟中望庐山作歌》采用歌行体形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气势浩大。唐代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也颇有气势,如诗句“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孟浩然的《彭蠡湖口望庐山》描写庐山景象也气势磅礴,如诗句:“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吴筠的《晚到湖口见庐山作呈诸故人》写作者乘舟于夜里到达湖口,渐近庐山侧,见到庐山的景象是:“高高际横天,隐隐何峻极。”
 
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
一、       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
王其淦,字小霞,清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早年随一同乡名宦王赠芳宦游滇南,“每于趋庭之暇,恒勤著述。性颖悟,博贯群书,昕宵暑雨无间也”。后来经人推荐,历任江苏武进知县和金坛南汇知县。著述较多,有《鄱阳湖棹歌》《勤补拙斋稿》《留香书屋诗草》《于役草》《群经蠡测编》《格致余谈》等。辑有《明诗纪事》一百二十卷。
王其淦作《鄱阳湖棹歌》缘起于廉琴舫宗师视学江西时出的题目。
王其淦《鄱阳湖棹歌》所言鄱湖的定义地域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鄱阳湖水系。如:
“拍笑亭边古谪仙,传来丹井几经年。洪厓赤鲤今犹昔,紫蓼青蘋泊钓船。”(第二首)洪厓在余干县西北六十里,濒于鄱阳湖。
“潆洄水势到龙塘,细束湖腰一带长。棹入苇花深际去,锦屏风下月如霜。”(第三十首)龙塘山,在南康府城西北三十里。南康府城在今星子县,也濒于鄱阳湖。这二首棹歌所题咏的古迹都属于今天所说的鄱阳湖区的定义地域内。
另如:“官哥汝定旧名窑,新样回青柳色娇。鱼碗鸡缸锥画遍,干坯溜火嫩柴烧。”(第八首)就不是今天说的鄱阳湖区的定义地域内,而是鄱阳湖水系定义地域内的,此诗题咏景德镇瓷器,景德镇位于昌江边。
“吉安冬酒泼新醅,有客推篷数举杯。风扫岩云梳石发,雨蒸江树熟杨梅。”(第三十四首)此首棹歌所题咏的也不是鄱阳湖区的定义地域内的,而是今天说的鄱阳湖水系定义地域内的,此诗所题咏的吉安,位于赣江中游。
王其淦旁搜远引,以鄱阳湖水系的名胜古迹、土产特产、风俗人情为题咏对象,内容非常丰富。题咏的名胜古迹有鄱阳柳公楼:“女墙远望楚江秋,十幅蒲帆一叶舟。天际烟波归画槛,斜阳高树柳公楼。”(第六首)柳公楼为柳恽任饶州太守时所建。
有琵琶洲:“三余水抱琵琶洲,到处成梁总号浮。应是江河愁日下,至今昌水尚西流。”(第三首)琵琶洲在余干县城市湖中,鄱阳湖滨名胜之一。唐代诗人韦庄曾赋《饶州余干县琵琶洲感旧》诗,宋代词人姜夔也曾赋《琵琶洲》诗。
有荐福碑:“湖水成溪草木凋,天公玉戏散琼瑶。凌晨荐福山前路,不辨唐僧系虎桥。”(第十八首)荐福山在饶州府城中,山上有寺,寺内有碑,为唐代欧阳询书。民间传说,北宋,范仲淹为饶州知府时,鄱阳有个穷书生请范仲淹帮助解除穷困,范仲淹教穷书生把荐福寺里的荐福碑拓帖一千本,拿去京城卖,可以解除穷困。荐福碑为欧阳询亲笔书写,甚为名贵。书生听了范仲淹的话,就要照此办理。不料一夜暴风雨,雷电将荐福碑击碎,穷书生脱离穷困的愿望化为乌有。题咏的名胜古迹还有庐山五老峰、开先寺、星子重湖阁,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故居、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星子翟公堤,都昌钓矶山,江州唤渡亭,吴城望湖亭,孤山太乙灯,彭泽五柳馆,九江甘棠湖等。
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题咏鄱湖地区物产特产很多。如题咏鄱阳渔产、景德镇瓷器、余干沃土:“鄱阳渔户正都陶,物产丰奇独号饶。土沃泉甘洵福地,移舟欲去几停桡。”(第五首)王其淦引罗玘序所言,指出饶州之所以成为饶州郡,是因为彭蠡鄱阳渔产富饶,浮梁陶瓷闻名天下,余干土地肥沃。
如题咏玭洲蚌珍珠:“紫电光中细网抛,含珠欲采试细敲。请看今日玭洲蚌,争似当年合浦鲛。”(第十五首)玭洲在鄱阳县西,因为唐代贞观年中尝采珍珠于此,所以称玭洲蚌,这也是鄱阳湖特产之一。
如题咏香薷、石花鱼:“谢公屐齿响登登,碧藓留踪最上层。名士风流今尚在,石花鱼好间红菱。”(第四十九首)香薷,一名石藓,鄱湖地区特产,以南康(今星子县)产的为好。石花鱼,也是鄱湖地区的特产,庐山诸多龙潭里有。王其淦的《鄱湖棹歌》题咏的物产特产还有上饶的甘蔗、饴糖,鄱阳、余干、万年的乌桕树,铅山的兼丝布,德兴的独脚莲,饶州的夏布女儿机,都昌檀山方竹杖,丰城金花鱼、鄱湖螃蟹。
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题咏鄱湖水系风俗人情的也很多。如:“三十三滩下信州,布帆西指爱江楼。深宵款[欸]乃清讴发,舠子轻如一介舟。”(第四十四首)舠子,一种轻便小船。茶商斗捷都购买此种小船,这是鄱湖水系一种风俗。
如:“小舟当户采蒲茭,拨棹何烦阿母教。十丈洪涛浑见惯,侬家自有水云巢。”(第九十七首)鄱湖滨水人家,家家户户有小船,小孩也会划船。这是鄱湖常见的一种风情。
如:“沙头叠鼓正祈神,演法焚船似送春。病在膏肓占勿药,尽将傩戏托乡人。”(第四十五首)傩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在江西许多地方流行。王其淦是将傩戏作为一种祈神的风俗来看的。
如:“春初常候海门潮,鲻魭鳟鲢布子饶,夜半盲风飞渡急,浪花风起上鱼苗。”(第九十五首)这是鄱湖渔民作业状况之一。仲春时节,渔民在大江上乘船布网,取鱼苗,鬻诸鄱湖以上蓄池人家,鲻魭鳟鲢数种鱼苗不能久留,因此关津不能停留。
如:“鲥鱼风气白频多,点头归来可奈何。傍晚水香花四面,月明收网唱渔歌。”(第九十六首)鲥鱼形状似白鲢,二月开始出现,是鱼类中极好的鱼。相传鲥鱼朝龙王归来,额上有白点,此时的鲥鱼风味已经改变,因此,捕捞鲥鱼宜勤。
如:“荷陂花港是侬家,惯采湖莲戏晚霞。但解妾心莲子苦,未看郎面似莲花。”(第五十三首)鄱湖,滨湖地区多种藕,多与莲花、莲子结合紧密。鄱湖儿女表达爱情喜欢用莲子、莲花作比喻,这是鄱湖地区的一种风俗。
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有意学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作者在此集序中云:“康熙甲寅冬,秀水朱竹垞太史寓居潞河,忆故乡土风,成绝句百首。自序谓语无诠次,以其多言舟楫之事,题曰《鸳鸯湖棹歌》。比于竹枝、浪淘沙之调,盖洋洋乎大观矣。迄今百八十年,每读《曝书亭集》,心向往之。咸丰甲寅冬,廉琴舫宗师视学西江,观风庠序,以鄱阳湖棹歌命题,与竹垞赋咏岁时悉合,亦艺林之佳话也。”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所题咏的主要是作者家乡与舟楫相关的土风,有作者家乡秀水的名胜古迹、文化名人、工匠、物产、特产、风俗人情。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题咏的也是名胜古迹、物产、特产和风俗人情。鄱湖也可以说是王其淦的家乡。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也都是七言绝句。在每首棹歌之后加注,或说明有关名胜古迹的地理环境,或说明有关物产特产的产地、特点,或说明有关风俗人情的情形等。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也一百首,也都是七言绝句。也在每首棹歌之后加注,或说明鄱湖地区有关名胜古迹的方位、渊源,或说明物产特产的形态特征,或说明有关风俗人情的出处、形式的特点等。
二、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
清代,以题咏鄱湖风土为题材,以七言绝句组诗形式的鄱湖棹歌不仅有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而且有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等。先说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
魏源,清代邵阳(今湖南隆回县)人,清代中叶进步思想家。工诗,能文,文学创作成就很大,著作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关于鄱湖地区题材的诗歌,如《石钟山二首》《拟庐山石门涧诗三章》《庐山和东坡诗二首》《庐山高效欧阳公休》《庐山纪游六首》《庐山杂咏偕蒋子潇十三首)等。至于写江西题材的诗歌就更多了。
《赣江舟中棹歌》歌咏作者在赣江乘舟所见所感。此诗以题咏作者在舟中所见自然景物为主,也兼及人文、风气、历史人物等。第一首描绘诗人在赣江舟中所见江边两崖相阖开景象:“今朝欲合不合处,峡腹晴天来万雷。”赣江中游和上游多礁石险滩,此诗句谓江边两崖相阖开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有晴天万雷轰鸣之态。第二首:“岭南山势怪无情,岭北山如翠扑人。风气华夷天界限,始知锁关一长城。”不是仅仅题咏自然景象,而是题咏自然景象时,题咏人文景观。岭南,指大庾岭以南。岭北,指大庾岭以北。大庾岭,五岭之一,是赣江西源章水发源地,位于江西与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古称塞上,塞岭等,又称梅岭、东峤。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筑城于岭下,因此称大庾。大庾岭以南指广东地域,大庾岭以北指江西地域。大庾岭是通广东的要道,唐代张九龄督促所属在此开凿新路,种植梅树,因此,又称梅岭。此棹歌谓岭南的广东山势险怪,给人可怕的感觉,岭北的江西山色葱翠,让人心境平和。江西和广东的景象有天壤之别,其人文风气也是高下不同的。江西是与中原文明一体的人文风气,而广东是蛮夷的人文风气。如第三首不是题咏自然景象,而是题咏赣江上游和中游赣州、吉安两个重要城市的人才特点。“赣州出武吉安文,间气原从先岳分。底事江山寥寂人,空瞻万矗锁千沄?”赣州,历史上出了武将,出了从武的人才,如唐代南康人谭全播,曾拥同乡卢光稠起兵,击败岭南割据者王潮、刘隐。后来任虔州、韶州防御史,兼五岭开通使。宋代虔州(今赣州)人陈颙,南宋赣州人陈三枪、元代宁都人蔡五九、明代广昌人何乔新、上犹人谢志山都曾领导农民起义,拥有数十万人。吉安,历史上出的文人很多,如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诗人杨万里等。第四首题咏吉安的历史人物:“江外青山山内江,别开天地閟醇庞。石莲洞口云深处,明月归来鹤一双(吉水怀罗庵先生)。”从上述题咏看,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有风土诗的趋向。
再说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龙文彬是永新人。光绪元年(1875)曾充校清穆宗实录。到光绪六年(1880),他辞官归乡,在经训、莲洲各书院讲学,很有成就,著述颇多。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主要题咏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湖大战的事件。如“白幡黄屋战当年,彻夜鱼龙不敢眠。万顷波澜犹壮阔,萧萧枫荻锁寒烟”(《鄱阳湖棹歌》之一),龙文彬《鄱阳湖棹歌》与题咏风土的棹歌风格类似。
三、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等与清代鄱湖竹枝词合流。
前面说到,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旁搜远引,以鄱湖的名胜古迹、土特产、风俗人情为题咏对象,以七言绝句、组诗为题咏形式。王其淦如此作《鄱阳湖棹歌》是受清代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的影响。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是咏故乡土风的。王其淦的《鸳鸯湖棹歌》所咏鄱湖名胜古迹、土特产、风俗人情也是鄱湖土风。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一百首,没有严格的前后次序。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以诗人在赣江舟中所见为题咏对象,以题咏自然对象为主,也题咏赣江流域人文、风气、历史人物等,其形式是七言四句。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题咏鄱湖名胜,元末鄱湖大战中的历史人物,其形式也是七言四句。这些棹歌与清代鄱湖竹枝词类似。
清代鄱湖竹枝词继承竹枝词题咏土风的传统,以鄱湖古迹、名胜、人情风俗、物产为题咏对象。清代鄱湖竹枝词继承竹枝词七言四句、组诗形式。如清代査慎行做《昌江竹枝词》八首,第一首咏浮梁县山水,浮梁县西前湾水碓。昌江发源于安徽祁门,流经景德镇到鄱阳,与乐安江汇合后称饶河,在鄱阳县汇入鄱阳湖。昌江是鄱湖水系的一部分。第二首咏景德镇瓷器制造业。瓷器制造业是景德镇的特产,也是中国的特产。第三首咏昌江两岸春景,美丽如画:“棕榈叶瘦芭蕉肥,菜花半开桃花稀。背山园圃蜜蜂出,近水人家燕子飞。”第四首题咏采茶女,题咏采茶女采茶景象。茶叶,也是景德镇特产之一。诗歌谓采茶女“长成嫁作邻家妇,胜似风波荡桨人”。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经济情况,也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的社会风尚,人们更愿意把女儿嫁给山区农民为妻,而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船工为妻。第五首咏船工。第六首咏小儿滩头农家景象。第七首咏昌江上积石排桩截流,布网捕鱼情景。第八首指出作者是有意学唐代刘禹锡竹枝词,歌咏昌江土风的:“村杀山家唱四时,本乡歌好少人知。爱他曲水如巴字,别与新词唱竹枝。”如蒋士铨作的《鄱阳竹枝十一首》,题咏的是鄱阳人情风俗、古迹、名胜、名人。如“山头芝草不重生,止水亭荒面面春。寒食纷纷踏青去,了无麦饭祭孤臣”(第三首),咏鄱阳芝山,芝山下止水亭,宋末名臣江万里。“大龙桥下水迢迢,小龙桥畔柳萧萧。不及门前月波好,儿家移住会龙桥”(第四首),咏鄱阳大龙桥,小龙桥、会龙桥景致。“浮洲寺下丽人行,荐福寺前春水生。几队红妆一声桨,小舟摇到伴鸥亭”(第九首),题咏鄱阳浮洲寺、荐福寺、伴鸥亭和鄱阳风情。浮洲寺、荐福寺、伴鸥亭,都是鄱阳古迹。“帆樯一字估舟排,正午开头尚未开。日暮新桥萧鼓沸,张王庙里赛神来”(第十首),题咏鄱阳赛神风俗。
如清代潘锦江的《湖口竹枝词》五首,第一首题咏黄牛洑、白虎塘、女儿港、鞋山景象。第二首题咏龙华寺畔系舟、月下摇橹上江州情景。第三首题咏湖口花棚浪漫情形。第四首题咏过往行人上怀苏亭情形。第五首题咏皂湖、状元湾情景。这些诗是以湖口名胜、景点、风情为题咏对象。
清代査慎行的《昌江竹枝词》八首、蒋士铨的《鄱阳竹枝十一首》、潘锦江的《湖口竹枝词》五首都是七言四句,组诗形式。这些竹枝词作为组诗,有的开头一首有领先的意思,有的最后一首有结尾的意思,其余的没有严格的前后次序。无论题咏的题材,还有题咏的形式,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与上述査慎行的《昌江竹枝词》、蒋士铨的《鄱阳竹枝十一首》、潘锦江的《湖口竹枝词》都是类似的。
 
彭玉麟泊鄱湖作歌
彭玉麟,清末衡阳人,湘军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彭玉麟曾在鄱湖地区与太平天国军队进行了长时间的战斗。如咸丰四年(1854),彭玉麟率水师大队人马到达湖口,与太平天国军队对垒。咸丰六年(1856),彭玉麟受曾国藩调遣由樟树赴吴城,督领水营丁义方攻打涂家埠,致使太平军失利。咸丰七年(1857),彭玉麟、杨载福率内湖外江水师和其他清军合击梅家洲、石钟山、湖口县城。元丰八年(1860),彭玉麟令湖口人组织团练乡勇,对抗太平天国军队。元丰十年(1860),彭玉麟自黄石矶率兵到湖口。彭玉麟被曾国藩提拔。曾国藩推重彭玉麟的才能,重用彭玉麟。
彭玉麟有《泊蠡口遣兴》四首,是鄱湖棹歌。有《浦宿》诗二首,似为宿于鄱阳湖滨而作。清代李成谋、丁义方等编撰《石钟山志》把它收入清代人题咏石钟山的诗中。泊蠡口,即泊鄱阳湖口,彭玉麟在湖口的时间长。这一组诗透露了清末一个正走红的人的内心世界。他当时的内心世界如何呢?他厌恶官场,想隐居。“琴书半舫我携鹤,风雨一蓑人钓鱼。世味竞逃名利外,宦情多在醉醒余。养疴难觅当归药,身逐烟波倦渐除。”彭玉麟追求的是以琴书、白鹤为伴的隐士生活;追求的是风雨一蓑翁江湖独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彭玉麟看来,他在湖口养病之时,身心逐渐得到休息。他认为他加入曾国藩湘军集团,走上仕途,并不是为了当官封侯。“岂觅封侯方秉钺,黄粱春梦醒多时。”他希望退出官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竟荷兼圻三命迫,难容屡疏一言欺。何如乞得闲身退,依旧宵眠换趾离。”一个受清王朝重用的人为何会想退隐,这是颇耐人寻味的。清末政治的腐败透顶,太平天国革命的正义性恐怕不能不引起彭玉麟的思虑。没有进步的世界观,感叹人生渺茫,也是彭玉麟的心境之一。《泊蠡口遣兴》表达了他的这种心境:“万顷烟波客路长,舟轻如叶任相羊。”“将勤藉补浮生拙,欸乃中流叹渺茫。”彭玉麟在《浦宿》二首中也表达了人生渺茫的情绪:“鸥梦愁难破,鸡筹唱未终。前程何处泊,遥指大江东。”“菊酿何时熟,萍踪到处留。邺侯知我甚,事业系扁舟。”清代末年,内忧外患,清王朝风雨飘摇,作为清王朝的爪牙是能感触到的。不要说彭玉麟这样的人,能感受得到,就是曾国藩那样的大官僚也感受到了。曾国藩在给他的弟弟们的家书中一再指出,清王朝要出现大乱。
彭玉麟的《泊蠡口遣兴》描绘鄱阳湖入长江的风光,尤其是石钟山的风光,抒写作者钟爱石钟山风光的情绪:“墟烟一缕水之南,几叠遥山起蔚蓝。”“帆归远浦钟声近,云扫长天镜影涵。最爱断峰当谷口,月光东吐日西沉。”
彭玉麟作了很多题咏石钟山名胜的诗。那些诗歌与彭玉麟在石钟山名胜的一些题记、石刻结合在一起。其一,《钟山杂咏二十三首》。这组诗歌即咏石钟洞、石钟山、昭忠祠、报慈禅林、坡仙楼、沉香别墅、听涛眺雨轩、芸芍斋、飞捷楼、更上层、且闲亭、六十本梅花寄舫、锁江亭、一览亭、掬月晚眺、方丈客堂谈禅、禅林漫兴、迎薰馆小住、大佛殿雨霁听晚课、紫云廊感怀、游石钟山倚石口占、绀园书感等。其中题咏石钟洞一首,题咏石钟山二首可视为鄱湖棹歌。石钟洞在石钟山下,涨水时,洞口被水淹没,落水时,洞口才现出。探访石钟山,须乘舟前往。彭玉麟曾于咸丰八年(1858)冬,入石钟山游览。题咏石钟洞一诗描绘石钟洞在石钟山崖壁间的情状:“悬崖幽僻洞谾豅,曲屈弯环路路通。”描述作者在洞中所见蝙蝠、丹房等。彭玉麟有《石钟洞序》,说明游览石钟洞的情形。序中除了上述诗中所描述情景,还抒写了作者的感叹之情。作者感叹苏轼游览石钟山,只知道石钟山所谓窾坎镗鞳、噌吰之声如音乐,但是到了石钟洞门口而没有进石钟洞。感叹郦道元之说不能没有疑问。感叹要亲历其境,身经目睹,而不能以形象随意下结论。从科学意义上说,彭玉麟的这个感叹是有道理的。
彭玉麟《钟山杂咏二十三首》的“石钟山”二首,描绘石钟山险要景象,抒写作者对于自身经历湖口地区战斗的感慨情怀。石钟山险要景象是:“怪石玲空枕大江,噌吰镗鞳浪淙淙。”“石钟山耸玉珑璁,镗鞳声来   窍风、三面翠峦开梵宇,一湖碧练锁玲宫。”作者在湖口地区经历的战斗可谓非常残酷。就以作者自己所言(作者处处粉饰清王朝和曾国藩等人,污蔑太平天国),他是咸丰四年(1854)到湖口地区打过恶仗。咸丰七年(1857),他率领楚军水师在湖口打败了太平天国军队,打通了鄱阳湖与长江的通道。此后,他请求曾国藩报告清王朝,在石钟山建昭忠祠。清王朝批准了他的要求。因此,彭玉麟题咏石钟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乘船游览湖口,观赏石钟山的棹歌,而是他在湖口率领水师与太平天国军队死战,与固守石钟山的太平天国将士生死搏斗的感慨。歌云:“千秋名士文章老,百战河山寇垒降。”“月馆露台花木盛,忠祠万古荷褒崇。”此歌背后有数以万计太平天国将士的尸骨,有楚军水师和清军陆军万千头颅。湖口之水是血水,石钟山下尸横遍野。彭玉麟所得清王朝封赏、荣华富贵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获得的。曾国藩、彭玉麟等清军官兵与太平天国将士在湖口地区的战争,其历时之长,其战斗之残酷,与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在湖口的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彭玉麟的鄱湖棹歌是在鄱湖血水之上题咏的。
其二,《寄舫梅花杂咏汇录一百首》。石钟山有六十本梅花寄舫,梅花寄舫四周都是梅树,是彭玉麟养病的地方。传说六十本梅花寄舫是为纪念一位名叫梅香的姑娘而修建的。梅香是湖南衡阳乡间的一户小康人家的独生女,爱上彭玉麟。青年时期的彭玉麟家境并不富裕,热衷功名,拒绝梅香姑娘的爱。梅香姑娘为彭玉麟殉情自杀。十年之后,升任清军水师提督、兵部右侍郎的彭玉麟衣锦还乡,想起了梅香姑娘,可梅香已死了多年。彭玉麟感到内疚,为消除内疚情绪,他画梅,咏梅,在石钟山建梅花厅,亲手栽60株梅树。彭玉麟生当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他热衷功名,甘为清王朝鹰犬,残酷杀戮太平天国将士,不足道。以上传说似可帮助理解彭玉麟《寄舫梅花杂咏汇录一百首》的思想内容,似可以帮助理解彭玉麟泊舟于湖口内心矛盾的原因。
其三,《归去亭壁醉写梅花题句》三首。归去亭是石钟山一景。彭玉麟赞赏梅花,以宋代林逋自喻,抒写追求林逋那样钟爱梅与鹤的情怀。彭玉麟摘李白诗句“心将客星隐;身与浮云闲”作对联于归去亭。
其四,《芸芍斋石刻悼吟香馆萎兰七律二首》。芸芍斋也是石钟山景点之一。清代时的芸芍斋为左右两间,中间设雅座。彭玉麟为芸芍斋作对联云:“呼酒捻花谈旧事;曲栏小阁赏新晴”。彭玉麟芸芍斋的七律二首吟咏萎兰,抒写自身高洁情怀。
 
史彪古的《鄱滨渔者》、陆奎勋的《舠子词》、周瑞的《方湖晚棹》
史彪古是鄱阳人,曾供职于翰林院,后任过给事中等。史彪古的《鄱滨渔者》描绘鄱阳湖滨垂钓者的情形。这个垂钓者是一个隐居鄱阳湖的人。“绝壑藏云湿,临渊待月迟。濠梁亦有兴,应与漆园期。”作者谓鄱湖垂钓者亦有逍遥闲游,自得其乐的境地,应与庄子约会。此诗是五言律诗的形式,诗的七八句用典。
陆奎勋,康熙年间考中进士,任过检讨官。少时工于诗文,喜欢谈论兵法,又治仙、佛、星学家之言。中年以后,一意说经,喜好持异论。陆奎勋做《舠子词》二首。第一首歌咏驾驶轻便快捷的舠子渡玉溪的情景。第二首抒写驾舠子的人喜爱鄱阳湖的情怀。舠子,即小船,其形状如刀。《舠子词》语言浅近,七言绝句体,风格与清代题咏风土的棹歌相似。如第一首:“舠子轻儇箭撇波,玉溪百里片帆过。浊醪已醉三蕉叶,月底新翻懊恼歌。”
周瑞,有《方湖晚棹》诗一首。方湖,在江西湖口县城西部。它是上方湖、刘芝湖、下方湖的总称。现在这些湖的水面互相连接,统称为上、下方湖。原有水面75000多亩,围垦44000多亩,实际养殖水面20000多亩,是一个重要产鱼之地。周瑞此诗描绘作者夜里在方湖游览所见景象,抒写作者年年四处漂泊的厌倦情绪。作者在方湖所见方湖景象非常美:“湖水镜中行路险,云山画里故人行。”湖水如镜,云山如画。“夜深渔火红欲冷,霜老人衣白欲浮。”夜深了,渔火也显得暗淡了,作者不说渔火暗淡,而说红色的渔火欲冷淡。夜深了,霜更重了,作者不说霜重,而说霜老,而说霜降落在人们衣服上,让衣服都变成了白色。描写形象,语言细腻。
 
朱彝尊、查慎行、杨垕等棹歌十八滩
赣江十八滩是赣江的险段。历代渡赣江十八滩作棹歌者很多。宋代以及唐代渡赣江十八滩作棹歌的已如前文所述。宋代以后,渡赣江十八滩作棹歌的仍然很多。如明代解缙渡赣江十八滩,就作有《过十八滩》诗。诗云:“白浪滩头跳雪珠,青山片片翠珠纡。杜鹃啼得花如血,正是行人在半途。”湛若水作有《十八叹》,曾任万安县令的温厚作有《神潭》诗。清代,渡赣江十八滩作棹歌的就更多,如査慎行的《十八滩绝句》、朱彝尊的《滩行口号六首》、杨垕的《上十八滩歌》《下十八滩歌》、蒋士铨的《十八滩》、王士禛的《十八滩三首》、袁枚的《过万安县山水渐佳》、宗超海的《夜泊惶恐滩次东坡》、易学实的《溯赣石》、施闰章的《十八滩》、黄世成的《赣石诗》《上赣石诗》等。
清代十八滩棹歌有两个特点:其一,篇幅长,容量大。清代十八滩棹歌与清代以前的十八滩棹歌相比,篇幅长,容量大。如王士禛《十八滩三首》长达295字。诗中有十八滩河段山峰险峻的描绘:“连峰造天关,疾雷殷地络。”“万山立积铁,其下临大壑。”山峰连接形成关卡,以致瀑流争奔。突出山峰险峻,托出了河道的凶险。有河滩怪石森然情状的描绘:“排空纷怪石,森然奋搏攫。潜虬动鳞甲,巨刀扬钅单   锷。”有诗人在梦中经过十八滩感觉的描述:“傍[榜]人侵晓发,高卧失临眺。辊雷起何处,万夫迭呼啸。”由于在睡梦中,没有思想准备,奔湍呼啸之声更显得浩大。诗歌也有奔湍江流的正面描绘:“怒流一喷薄,石角迷背向。激瀑散霜雪,倒洒石壁上。漩涡走风霆,喧豗裂层嶂。汹如奔万马,崩腾不相让。又如阊阖开,欆欆羽林仗。”如此浓墨重彩、多角度描绘十八滩,在清代以前的十八滩棹歌中并不多见。蒋士铨的《十八滩》也是一首长诗,327字,内容丰富。杨垕的《上十八滩》长达261个字,有纤夫拉纤的描绘:“纤夫负艌回头立,前船不及后船及。”有船工卸帆的描写:“十船百篙争一石,船工卸帆两手急。”有滩师和船客情状的描绘:“滩师无声客屏息,唯看两岸山低昂。”“滩师以滩为衣食,我舟釜甑忽倾欹。我起与仆争抱持,滩师摇手目止之。滩滩置石如置棋,船船折篙如折枝。厌见篙师持篙卧复起,令我一滩一上愁归时。”纤夫、船工、篙师,作者、仆人,船中客人在渡十八滩时忙碌的情景凸显了出来。还有作者的心理描述:“坐羡行人去如射,一石未转一石来。船进船退篙气力,拏篙偏到石中行。”这是一幅搏击赣江十八滩图画。陆地步行的速度本来是不算快的,而作者感觉人们行走如射箭般迅疾,自然显出船在十八滩行进速度之慢。在这首棹歌里,作者还描绘了滩头住户的情景:“前滩橛头谁泛宅,半面吴娘倚帘立。小儿牵裾大儿跳,鱼翠掠船争欲拾。”杨垕的《下十八滩歌》也是一首长篇大作,长达237字。歌中有滩师警惕地持篙撑船情景:“春水油油滩欲平,归客眼喜滩师惊。持篙点石声铿铿,双桨拱楫如送迎。”由于涨水,江中石头被淹没,形成暗礁,行船很不安全。外行归客的“眼喜”衬托了滩师的内行形象。诗中有渡口景象的描绘:“渡口滩夫争出没,船头鱼艓来纵横。”“手拿大鱼呼客买,掠船一过斜风腥。”有津吏查船情景的描绘:“津吏登舟相问姓,恐有令客携巴琴。”《上十八滩歌》《下十八滩歌》描绘了上、下十八滩不同的情景,两首棹歌互有联系,气势恢宏,这在清代以前的十八滩棹歌中是很少见的。
其二,格式均为绝句、组诗。如査慎行的《十八滩绝句并序》,共十八首,诗前有序,每首绝句咏一滩。如咏惶恐滩:“习坎险在前,何人不惶恐。到此退已难,应思急流勇。”咏晓滩:“侵晓上晓滩,我睡不觉晓。向来坐有心,忧患亦不少。”十八首诗歌都是五言绝句。把査慎行的《十八滩绝句并序》与明代湛若水的《十八叹》进行比较,査慎行的《十八滩绝句并序》绝句、组诗的特点尤为值得注意。査慎行的《十八滩绝句并序》是受明代湛若水的《十八叹》影响而作的。这一点査慎行在序中已说明。但《十八滩绝句并序》没有照搬《十八叹》。《十八叹》每首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明时”开头;每首诗歌句数不等,诗句字数不等,句子长短错落;诗歌用了“兮”字,有楚辞语言风格;每首诗歌取滩名中的一字为韵,如第一首:“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明时。渴饮樵山水,饥飧樵山薇。乘命而起兮谓三五可期,滟预百折兮风波危,归舟啮兮不可矶。一叹初发兮过惶恐,淹留无成兮愧厚俸。右惶恐滩。”第二首:“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明时。圣作物覩兮万民熙熙,百妖千怪兮逞神奇,谓之可狎侮兮上天可欺。二叹继发兮过标神,神明昭昭兮于中夜存。右标神滩。”《十八叹》这些特点,《十八滩绝句并序》没有全部照搬。《十八滩绝句并序》借鉴《十八叹》的只是三点:其一,每首诗歌咏一滩。其二,取滩名中一字为韵。如“问言洵有神,受命如酬酢。借取方便风,泥行免郭索。右武索滩”,“酢”、“索”押韵,取自滩名中的“索”字。其三,歌咏十八滩时,“自言其情”。在“自言其情”时,《十八滩绝句并序》与《十八叹》还有所不同。湛若水《十八叹》“自言其情”时很少顾及所咏十八滩的自然景象,査慎行《十八滩绝句并序》“自言其情”时顾及了所咏十八滩的自然景象。如咏标神滩诗句:“巨石浮牛背,亭亭鹭足翘”就是描绘标神滩自然景象的。标神滩中有鸟儿石,犹如兽角突出水面。如咏小料滩诗句:“后滩接前滩,川脉互萦绕”也是描绘小料滩自然景象的。小料滩中有曲尺石,舟行须迂回。《十八滩绝句并序》的特点说明清代十八滩棹歌有其自身的特点。把《十八滩绝句并序》与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放在一起,可以看到《十八滩绝句并序》有类似风土诗的风格。
朱彝尊的《滩行口号六首》有类似七言绝句、组诗的风格。《滩行口号六首》有一首是七言绝句,其余都是七言四句,类似七言绝句。《滩行口号六首》第一首咏黄公滩,第二首咏铜盘滩,第三首咏黄茅峡,第四首咏下濑滩,第五首咏浦口,第六首概述性歌咏,六首诗构成一组诗。朱彝尊渡十八滩,作《滩行口号六首》是由万安县溯赣江而上的。《滩行口号六首》的第一首云:“白鹭洲前动客愁,黄公滩畔驻行舟。谁开瘴岭天边路,惟见清江石上流。”在朱彝尊编年的诗歌集中也可以看到朱彝尊渡赣江的足迹。朱彝尊做《滩行口号六首》前,作有《小孤山》《大孤山》《舟中望庐山》《望湖亭对月》等诗。作《滩行口号六首》之后,作有《虔州怀古》《南安客舍逢陆郡伯兄》《渡大庾岭》等诗。
 
清代鄱湖棹歌的特点
清代鄱湖棹歌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清代有一批鄱湖棹歌作者对鄱湖、鄱湖地区很熟悉,他们所作鄱湖棹歌的数量也多。
清代以前,晋代谢灵运、鲍照对鄱湖的了解较多,唐代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白居易、韦庄对鄱湖的了解也较多,他们均作了不少鄱湖棹歌。宋元时期,余靖、黄庶和黄庭坚父子,苏轼和苏辙兄弟,刘弇,杨万里、姜夔、饶鲁、文天祥、黎廷瑞、揭傒斯、叶兰等,对鄱湖乃至鄱湖地区的了解也很多,所作鄱湖棹歌也多。明代刘基、解缙、李梦阳、王守仁等人也是如此。清代方文、査慎行、蒋士铨等人对鄱湖、鄱湖地区的了解与清代以前的人相比,不会逊色,他们所作鄱湖棹歌的数量与清代以前的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方文,曾在鄱湖地区长时间漂泊,所作鄱湖棹歌很多。再如査慎行,曾在半年之内六次经过湖口,作过多首鄱湖棹歌。如蒋士铨,反复渡鄱阳湖,多次渡信江、抚河、赣江、所作鄱湖棹歌很多。
二、清人的鄱湖棹歌或者容量大,或者气势大。
王其淦所做《鄱阳湖棹歌并序》多达100首,有咏鄱湖水系山川地理的,也有咏鄱湖水系名胜古迹的,还有咏鄱湖水系风土人情的。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七首》题咏了岭南岭北的自然景象和人文环境,赣州和吉安的自然景象和风气,吉安罗蓭先生等。査慎行《十八滩绝句并序》多达18首,每首绝句题咏赣江十八滩的一滩,十八滩都被题咏一遍。像上述几种鄱湖棹歌这样大的容量,清代以前的鄱湖棹歌中少见。清代人作的鄱湖棹歌气势宏大,如高梦说的《彭蠡涛声歌》。作者开头就强调鄱湖是星宿之孙,鄱湖边的庐山是昆仑之子,给人来势不同凡响之感。在此歌中,作者用万斛倾,鲸鸣、白虎吼、黄牛惊等比喻形容鄱湖波涛,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蒋士铨的《十八滩》开头即绘出十八滩江流奔湍旋折,滩中乱石突兀的景象。接着,诗人描述了渡十八滩的船只奋勇渡江的情景:“辊雷轰轰动地轴,却驾大艑驰长风。连樯疾上破逆浪,峭壁横塞惊途穷。”渡江的人们不畏艰险,侥幸渡江成功以后吃惊的神情跃然纸上。
三、清代鄱湖棹歌有与竹枝词合流的趋向。
前面说到,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中可以看出清代出现了一种与竹枝词、浪淘沙合流的棹歌,出现了一种以咏风土为主旨的棹歌。从魏源的《赣江舟中棹歌七首》、龙文彬的《鄱阳湖棹歌》和王其淦的《鄱阳湖棹歌一百首并序》看,清代鄱湖棹歌也出现了与竹枝词合流的趋向,出现了以咏风土为主旨的棹歌。在清代,有以咏风土为主旨的鄱湖竹枝词,如査慎行的《昌江竹枝词》、蒋士铨的《鄱湖竹枝词十一首》。这些鄱湖棹歌与鄱湖竹枝词,都是以咏风土为主的,它们的主旨类似。
 
(陈水根: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阅读 1206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