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从北京传来让4400万江西人民欢欣鼓舞的特大喜讯——国务院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置身于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景德镇市,在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中要大有作为,将以更新的面貌、更强的活力,呈现在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对接“鄱湖”战略擦亮生态名片
“青山绿水映瓷都,宜居城市入画来”。近年来,景德镇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融入“鄱湖”战略的抓手,打造优质生态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让瓷都的生态名片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治污。针对窑烟污染严重和昌江水质恶化问题,景德镇突出抓好治气治水,通过采取“退城进郊区”、“退二进三”办法,把工业企业迁出城区;投资6亿元建成33条煤气隧道窑,帮助陶瓷企业将煤燃料改为煤气和液化气。到2002年底,共淘汰各种煤烧工业窑炉、圆窑223座,推倒烟囱606根,从居民区撤出梭式窑600多座,烤花炉800多个。通过窑炉拆改,全年削减烟尘2万吨、二氧化硫1.6万吨;为解决昌江河水的污染问题,该市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开展截污合流和搬迁工程;投资治理电厂排污口,建设第四水厂污水截流管道和黄泥头水厂排污口截流引污工程以及西瓜洲城市污水处理厂。
建城。景德镇遵循历史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原则,以山水、园林、生态为特色,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处处凸显瓷都的陶瓷特色。以包括十大公共建筑、十大旅游景观在内的36项重点工程为龙头,拉开城市建设序幕。以昌南大道、金岭大道等道路建设,拉开城市框架。以老城区改造、新兴小区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水平。如今,该市被建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建筑与文化和谐一体,最适应人居的现代化城市。
造绿。景德镇坚持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广场、风景区、一江两岸绿化为重点,单位、小区、庭院绿化全面提高的思路,开展立体和垂直绿化,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402个。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城建“绿线”,让出黄金地段建造绿色走廊,新建成金岭大道等城市进出口通道突显生态特色,每条道路留有风光带。先后建成人民广场等5个广场,对莲花塘风景区、人民公园等进行改造。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60.99%,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9.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
减排。景德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在机械、化工、陶瓷、建材、能源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积极实施了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取得可喜成效。近几年,工业能耗每年下降11%以上,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每年增长30%以上。“十一五”时期,景德镇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将下降23%,降幅居全省前列。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瓷都人民数年如一日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瓷都引以为豪的靓丽名片。城市告别了草鞋码头和脏乱差历史,形成了“山水、生态、文化”特色,市民365天呼吸到质量优良的空气,常年饮用国家一类标准水。该市连续五年评为全省城市环境定量考评第一名,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光荣称号。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千年瓷都景德镇也必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该市将按照“三步走”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当前,重点围绕第一步战略部署,在2012年以前,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有机统一,以完善山水、生态、文化特色和基础设施、功能建设为重点,建设一个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人文与山水相得益彰的“绿色瓷都”。
![]() |
对接“鄱湖”战略绽放民族文化奇葩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鄱湖”战略规划中,景德镇坚持打特色牌,做“瓷”文章,以陶瓷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该市陶瓷文化资源丰富,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遗留下大量历代官窑、民窑遗址和古建筑、古街区、古弄巷、传统制瓷绝技等文化遗产,该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景德镇现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地面文物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为保护和发掘景德镇“御窑厂”地下文物,该市政府迁入市郊临时工棚办公,留下为古陶瓷文化遗址让路佳话;御窑遗址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古民窑堆积层的刘家弄吊脚楼,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遗存“活化石”,列为重点文物保护景点;陶瓷历史博览区如今是景德镇王牌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全国王牌旅游景点”、江西唯一一家“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瑶里风景区遗存下陶瓷作坊、泥坯、龙窑遗址,高岭村有明清两代采挖高岭土之遗迹,湖田古瓷窑址和三宝国际陶艺村等,处处都蕴含着厚重的陶瓷文化。
与此同时,景德镇“一个基地、三个园区”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也日趋成形: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的陶瓷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以御窑为核心的老城旅游区和商贸区;以古窑为中心的陶瓷历史文化展示区;以法蓝瓷为重点的创意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国有瓷厂工业遗存的旧厂房、老坯房、老窑房和遗存的瓷行等,使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地标式的旅游景点。2009年,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雕塑瓷厂首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挂牌,高新论坛蜚声海内外。台资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以“文化创意介入高科技”生产工艺陶瓷,走销欧美市场,效益以15%的速度增长。环球陶瓷自主研发的文化创意项目“哈哈泥”,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为全面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景德镇出台了《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构想,5年内,景德镇计划投资50亿元,形成“一地九区”完整发展布局,产值目标1220亿元。2010年规划将正式启动,“一地九区”重点建设项目付诸实施。即完成“世界陶瓷创意艺术博览会”及“景德镇奖”运作模式规划设计;加快产业整合,重点扶持10家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龙头企业。到2012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有景德镇特色和国际影响的陶瓷文化创意品牌;培育2家陶瓷类上市公司,基本完成对老陶瓷国企改造;重点扶持30家龙头创意企业,引入1000家中小创意企业及个人创业者,形成5个不同特色创意园区,初步构建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中心。2015年,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企业集聚地,世界名牌艺术陶瓷产品拍卖交易市场,世界著名陶瓷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上有很高声誉和城市竞争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对接“鄱湖”战略彰显“高新”特色
景德镇在对接“鄱湖”战略过程中,坚持大开放的主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为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夯实了基础,走出了一条富有瓷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高新企业落户。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品牌、产业、人才优势,建好园区,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全国100强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知名企业。近年来,相继引进了海畅、金意陶、长虹、机械工业城、多晶硅、LED等一批成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在这批重大项目的带动下,高新技术园区、陶瓷工业园和乐平工业园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能源产业的聚集地以及全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近年来,该市开发园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引进入园企业219家,园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率达到45%。
提升产业层次。景德镇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转型机遇,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新项目的落户、成长和聚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在传统支柱产业陶瓷、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遇到全行业困难情况下,经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陶瓷、生物(纳米)制药、光伏、陶瓷文化创意等新兴支柱产业。
陶瓷破茧化蝶。景德镇把陶瓷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扶持下,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以陶瓷工业园为平台,努力实现传统陶瓷科技化、日用陶瓷高档化、陶瓷交流国际化、创意产业市场化、陶瓷科技成果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生物陶瓷、工程陶瓷为主的高新技术陶瓷在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中成为新的亮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景德镇将立足实际,结合城市特色,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景德镇将以光伏材料、清洁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非金属材料等10个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远红外陶瓷、低膨胀陶瓷为主体的先进陶瓷产业;以有机食品、生物制药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产业;以直升机、汽车零配件、无氟压缩机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创意产业。
![]() |
对接“鄱湖”战略项目支撑经济建设
“十一五”期间,瓷都发展日新月异,固定资产投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和投资速度最快的时期。尤其近几年,均保持了40%高速增长。到目前,景德镇市固定资产投资已累计完成822亿。其中2008年完成202亿元,2009年完成331亿元。专家测算,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该市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2000个亿。与国家新的发展战略部署紧密相连,这座古城将焕发勃勃生机。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通过实施“超百亿工程”,全力打造光伏产业、机械家电产业、航空汽车产业、化工医药产业、陶瓷产业五大产业基地。高投入带动高增长,在科学发展观有力指导下,各类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全年仅大中型项目就达204个,总投资59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80亿元。投资220亿“十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进展顺利,为景德镇新腾飞蓄力。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节能减排项目——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天然气工程入景即将竣工通气。水资源保护项目——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国家审查。区域交通项目——九景衢铁路项目开始立项。景德镇机场扩建项目进展顺利。特色文化保护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年内开工,实现国家投资计划1.47亿元。2009年,景德镇还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共130个,总投资15.3亿元。
产业转型,结构优化,以项目发展带动产业聚集。园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年递增。到2009年引进入园企业219家,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光伏产业,做强做大——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家电产业,打造基地——为百家机电加工企业筑巢,提产能、扩规模、促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航空汽车业,迈步国际——发展直升机产业,提升民用直升机生产规模,形成亚洲最大的直升机研制、生产基地,分羹国际分工。完善航空汽车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化工医药业,产业规模扩张——发展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陶瓷产业,创新创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特种陶瓷,积极引资建设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投资过亿的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长虹机电、新昌南炼焦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引资项目落地园区,金意陶、乐华、特地、海畅法蓝瓷等落地开花,还有江西化纤化工特种聚乙烯醇产业延伸项目、江西电化精细化工氯碱产业延伸项目、天新药业维生素生产线以及东风药业、立信药业等原料药扩改项目等等。目前园区有在建项目25个。
宜居建设,打造立体“鄱湖”区域优势。按照景德镇城市建设规划远景,到2020年,景德镇城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扩容30平方公里。围绕完善城市内核功能,增强城市实力,景德镇开始“海陆空”立体建构设施布局。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复线改造,三条线路开工;航空——景德镇机场扩建改造升至D级,目标开辟货运航线,结束随客机搭货无包机的历史;路网——十字形高速公路骨架已成形,四省通衢,东西南北,改造国道省道,加密地方路网连通,为畅通物流打基础。城市建设——拉开框架亮点纷呈,贯通东西,景东、景德大道连接,改善河东、河西拥堵,第六座大桥——官庄大桥将现身昌江河岸。新型城市,新型功能区域划分,更有了宜居色彩。老体育馆、妇幼保健院、光明电影院改建工程、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正在加速;一江两岸建设工程,集防洪、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矗立两岸的昌南阁、新平阁和景德阁,展示唐代、宋代、明代风貌,使景德镇灵动而秀美;昌南大道、浙江路、通站路、西山路、生态路、景德大道、景东大道、环城高速公路和新建成的白鹭大桥拉开了城市框架;珠山路、新厂路、朝阳路、曙光路、瓷都大道、广场南路的改造,让景德镇城市主干道平整而通畅。
新思路逐步清晰:西北方接壤高速,可作物流区;正南向下水下风,布局高新、工业园区,环境危害最低;正西面生活功能多元化;昌南大道主干道的金融服务便利;东市区是教育研发宝地,部所院校云集;老城区修旧如旧,动态开放的民族文化奇葩展览馆,演绎着瓷文化的魅力……
![]() |
●景德镇地处黄山余脉到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与鄱阳湖地缘关系紧密,是鄱阳湖东岸最大的设区市。
●景德镇境内主要河流昌江发源于安徽祁门,经饶河贯穿赣东北注入鄱阳湖,景德镇至鄱阳的水路仅90公里左右。景德镇另一重要河流乐安河最终也汇入鄱阳湖。
●历史上景德镇90%以上的瓷器出口都是经鄱阳湖转运各地。
●景德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12个重点课题。
1.重振景德镇陶瓷产业及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体系研究
2.景德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研究
3.景德镇水系对鄱阳湖生态影响研究
4.景德镇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建设研究
5.景德镇城镇化及老城区保护开发利用研究
6.昌江、乐安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7.景德镇林业生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研究
8.壮大景德镇茶叶、蔬菜及养殖等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9.景德镇新型工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优势和特色研究
10.景德镇旅游文化产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地位研究
11.建设景德镇经济重镇大背景下土地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12.将景德镇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重要交通枢纽战略研究
●景德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1 18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景德镇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1.环境保护规划
2.生态林业发展规划
3.水利建设规划
4.昌江及乐安江流域治理规划
5.土地利用规划
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7.陶瓷发展规划
8.新型工业化规划
9.新型城镇化规划
10.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11.科技创新规划
12.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
13.能源发展规划
14.旅游发展规划
15.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6.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17.物流发展规划18.扶贫规划
着力打造航空产业基地
景德镇市充分利用中国唯一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工业集团资源优势,积极打造航空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直升机博物馆和航空产业园建设,迈步国际——发展直升机产业,提升民用直升机生产规模,形成亚洲最大的直升机研制、生产基地,分羹国际分工。完善航空汽车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图为昌飞制造的新型直升机
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009年10月1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景德镇
“上大压小”项目。该工程项目投资近50亿元,将通过关停三台小机组,异地扩建两台66万千瓦机组。机组建成后,供电煤耗由388克/千瓦时下降至297.09克/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7.6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也必将有力促进全省尤其是景德镇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图为景德镇电厂四期扩建工程建设场景
![]() |
莲花塘,满园春色关不住
位于闹市区的莲花塘景区生态保护良好。弯弯曲曲的小路,用瓷砖镶砌的花坛,名贵花卉,广植其间,常年芳香浓郁。石桌、石凳排列花前树下,供游人休憩、娱乐。伸向湖中的两个亭子,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江南古典建筑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亭柱上留有苏东坡题写的对联:“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芙蕖细细香”
瓷灯瓷柱、瓷文化墙独具特色
以中国陶瓷博物馆、紫晶宾馆、财富大厦、白鹭大桥、一江两岸改造、御窑遗址博物馆、世界陶艺公园等十大公共建筑、十大旅游景观在内的36项重点工程为龙头,揭开了景德镇大建设的序幕。昌南大道、金岭大道等道路拉开城市框架,斗富弄、戴家弄、群英街老城区及旱厕大改造成效显著;休闲广场、昌江广场等广场和街心花园建设,瓷灯瓷柱、瓷文化墙、瓷雕塑彰显瓷都生态文明特色。图为昌南大道美景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997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带领一帮陶艺家在雕塑瓷厂开办名人作坊,吸引了国内外170家陶瓷文化创意实体纷纷入驻该厂。尔后,台资海畅法蓝瓷以“文化创意介入高科技”生产工艺陶瓷,走销欧美市场,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列为江西唯一一家“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文化局荣获“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等,这意味着景德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日趋成熟。图为法蓝瓷员工在精心制作陶瓷产品
本版策划、组稿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发改委江西日报社景德镇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