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南昌人敏锐地察觉到了炒货生意的利润空间,并由此开创了梁万、南镇、广阳、何新等城中村的炒货产业。然而,曾经风光了近20年的赣产炒货而今在本地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人们不禁要问:赣产炒货为何把自己的市场“炒”掉了?
赣产炒货曾有辉煌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南昌城东一带的梁万、南镇、广阳、何新等城中村,已经有人开始经营炒货生意。随后,这些最早起步的生意人通过亲戚朋友之间的传、帮、带,把当地越来越多的居民拉入了这个行业,让南昌形成了集采购、加工、销售上下游环节都非常齐全的炒货产业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昌人的炒货生意越做越大,形成了“顺心”、“台昌”、“阿毛”等大小品牌数十家。赣产炒货甚至辐射到了周边的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等地,一时间,前来提货的外地车辆络绎不绝。曾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繁华场景:“只要是外地货车来南昌城东一带拉货,一半以上是做炒货生意的”。
采访中,梁万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炒货贸易高峰的时候,该村曾有200多家炒货店,其他村庄也开了不少炒货店,城东一带的市场年销售量达到3000万公斤。由于利润丰厚,很多当地居民一夜间暴富,人们几乎以做炒货生意为荣。
外地品牌抢滩南昌市场
连日来,记者在南昌市区部分大街小巷调查,发现除了山东人、安徽人开的炒货店外,很难寻找到本地人开的炒货店。
记者在叠山路某超市看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赣产炒货几乎销声匿迹,货架上放着更多的是类似于“正林”、“真心”、“洽洽”等外地品牌炒货。一名导购员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本地炒货除了少数几家公司靠贴牌销售勉强维持经营外,小品牌几乎没有什么销量,而且产品单一,口味也没有丝毫改进,自然就竞争不过外地品牌。她表示,现在仍然有不少南昌人对炒货情有独钟,而且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炒货销量一直占零食销售总量的很大比重,但这个市场大部分为外地品牌所抢占。
卫生堪忧走向穷途末路
南镇村人徐国凤从1983年就开始经营炒货,辉煌时曾半年销售了90多万公斤瓜子、花生,也是业内淘到金的第一批人之一。对于南昌炒货业现状,他告诉记者,城东的炒货店高峰时有400多家,现在即使建立了固定的批发市场,也只有几十家在勉强经营,其中原因主要是不注重产品卫生质量。
徐国凤分析说,南昌炒货业最早发财的那批老板,在赚钱后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在恶性竞争中,曾多次被媒体曝光“毒瓜子”和卫生环境污染事件。这些老板们在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后又不懂得如何建设和管理品牌。由此,大家各自为战,只顾眼前利益,谁都抱着赚一把就走的想法做生意,导致炒货产品卫生和包装堪忧,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发展的路越走越窄,直到走上穷途末路。
赣产炒货何日重振雄风?
采访中,记者获悉多名类似于徐国凤这样的炒货“大佬”也已转行投身于其他产业,这对举步维艰的南昌炒货业来说,无疑是个不详的信号。赣产炒货何日能够重振雄风?至于今后的竞争如何,谁能成为最后的胜者,市场仍旧充满变数。然而,人们依旧憧憬着,赣产炒货能早日重振雄风。
文/记者罗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