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玉敲金千秋一曲扬州慢,杖藜携酒访圣谒仙韭菜湖。”“英才盖世布衣老,绝恋惊天词笔新。”这是鄱阳县姜夔公园(位于鄱阳县城西郊韭菜湖,面积为274.8公顷)的楹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多才多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一生布衣,游艺江湖,靠卖字、填词、作曲和朋友接济为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职业词曲作家。
一生游走江湖
姜夔的祖上,原居饶州所辖的德兴。饶州治所鄱阳扼水陆交通要冲,物产富饶,有生计和应试之便,因而姜夔的爷爷便举家迁鄱阳姜家埧。1154年,姜夔在鄱阳出生。
姜夔的父亲姜噩,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先后在湖南长沙、湖北汉阳等地为官。姜夔幼年随父宦游,往来于鄱阳、长沙、汉阳等地。姜噩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姜夔随父受教,深得父辈文人墨客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少小时就知名于翰墨场。
姜夔14岁时,父亲逝世于汉阳任上,他只好到姐姐家生活。在姐姐家生活的数年里,他读遍了父亲留下的所有书籍。1176年,22岁的他从汉阳的姐姐家出发,开始游走江湖。此后,他一生往返羁滞淮扬湖杭潇湘赣鄱间,以诗词、音乐、书法谋生和交友,与范成大(比范成大小28岁)、杨万里(比杨万里小32岁)、陆游(比陆游小31岁)、辛弃疾(比辛弃疾小16岁)等人交谊尤为深厚。
姜夔长得“秀拔”,体态“轻盈”,“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为人清高,不汲于功名富贵,这种气节深得文人雅士常识。
1183年,姜夔拜访隐居在浙江湖州的父亲故友萧德藻(福建人,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姜噩是同科进士),深得萧德藻赏识,说:“学诗数十年,始得一友。”让他住在湖州的别墅,并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还把他介绍给杨万里做朋友。杨万里读了姜夔的诗词,也大加称赏,赠诗给他,诗中写道“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
1191年冬,姜夔冒雪去苏州范村拜访范成大。姜夔一到范府,范成大就拿出诗笺,向姜夔索要词章,姜夔填写了两首词。其一:“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其二:“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姜夔写好后,将这两首词分别命名为《暗香》和《疏影》。范成大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范成大击节赞赏之后,以青衣小红相赠,留姜夔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两位忘年交大词人的这次会合吟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姜夔一生都在飘泊羁旅之中度过,居无定所,江南很多地方都有他生活的足迹,交游极广,声名很大。他42岁,客居杭州张鉴、张镃兄弟西湖畔的家。张氏兄弟谢世后,他又游走于浙东、嘉兴、金陵等地。他晚年生活极为贫困,1221年,67岁的他卒于杭州西湖。卒时,他的词友吴潜等人筹资为他料理后事,把他葬在杭州的西马塍。这与柳永死后,是其生前友好之妓凑钱哭葬之事相似。
姜夔以布衣终老,其原因有二。其一,宋代不以诗词取士,姜夔依附张鉴居于杭州时,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琴瑟考古图》等,未被采纳。隔了两年之后,又进《铙歌鼓吹十二章》,诏试礼部,又未被录取。其二,姜夔的精神品格、气质性情,不与仕途相吻和。以姜夔作词之天份,他的智商若用于经营仕途,当不致于难跃龙门,但他以清高气节悠然处世,厌恶仕途经济。
合肥爱情故事
谈姜夔的词曲成就,还应提到姜夔与安徽合肥柳氏姐妹的凄婉爱情故事。
姜夔生平有一段感情事,铭心而刻骨,常于他的词中露出鳞爪。据著名词学家夏承焘考证,姜夔早年游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柳氏姊妹相遇,结下不解之缘,却因他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走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在他现存的词作中,与此情有关的有22首,占他现存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
这22首词中,还真实细致地再现了那个时期合肥的风土人情。他在《淡黄柳》中这样描述:“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
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在《凄凉犯》中描述:“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这两首词都写了合肥的柳色,一是春柳,一是秋柳,却都一样的凄凉,一样的依依可怜,牵动着人的思乡之情。他在《送范仲讷往合肥诗三首》之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文中的柳萧萧就是与姜夔爱恋的女子之一。
精于吟词作曲的姜夔,在客居合肥城南赤栏桥时,结识了赤栏桥畔坊间善操琴筝的艺妓柳氏姐妹,从此这段爱情故事为姜夔大量词作曲谱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和激情。几年后的一天,得知此事的姜夔夫人萧氏(萧德藻侄女),千里迢迢来到合肥,探访了这位令自己丈夫魂不守舍的风尘女子。她被柳萧萧的美貌和才艺折服,夸赞道:“果然是冰清玉洁,果然是品格超凡,果然是技艺精湛,果然是才貌双全。”萧氏夫人主动为姜夔纳柳萧萧为妾。可是柳萧萧是个奇女子,泪涟涟,意彷徨,竟在赤栏桥上感慨伤心无限,纵身跳入水中自尽。这就是南宋三大著名词人的三大爱情悲剧故事之一(另两个为陆游与唐婉、张孝祥与李氏)。
如今的合肥城赤栏桥已不复存在,但是为了纪念姜夔和柳萧萧的爱情故事,2002年8月,合肥市政府在原址上立下了赤栏桥纪念碑,碑的背面是姜夔与赤栏桥关系的文字介绍,作壁画描绘姜夔和柳萧萧的爱情故事。
词曲卓然成家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
但姜夔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他是南宋前期词曲家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词曲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正宗。其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词至南宋,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斓缤纷。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拗口而不易歌唱。姜夔因娴通音律、词调,又每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所作之词都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往往因词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这在两宋时期,只有北宋的周邦彦能与他相提并论,后世人因此说:“前有美成(周邦彦),后有尧章(姜夔)。”
姜夔一生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他现存词作80多首,《扬州慢》、《杏花天影》、《姜凉犯》、《暗香》、《疏影》等很多词曲都是他自创的词调和乐曲。这些有谱的词调是他一生中文艺创作的精髓,对南宋后期词坛创新和词式上的格律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其中,《扬州慢》,是他的代表作。1176年冬,他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更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用警辟对比的词藻度成此曲,一直广为传颂。
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他寄居江苏吴兴时,写了《鬲溪梅令》、《角招》、《徵招》等歌曲。这些拟古乐调对我国古乐歌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他除对古曲音律有研究外,还精通古琴弹奏。他晚年参考浙江民间风俗歌曲,创作了“越九歌”;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风格,写下了骚体《古怨》琴歌,抒发他对祖国山河破碎、身世凄凉、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叹。他将多年来对音乐的研究和意见写出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呈献给朝廷,用以议正乐典。他在《七弦琴图说》中阐述了南宋时代的古琴宫调。这些著述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古音乐和古琴等乐器的演奏都是很有价值的。
姜夔还是个大书法家。南宋谢采《续书谱序》说:“白石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用志刻苦。”姜夔的《续书谱》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均为自抒其心得之语。这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学术著作。他的书法,反对俗书,提倡文人意趣。
前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极高,誉他为“如盛唐之有李杜”(陈锐《碧斋词话》),“文中之有昌黎(韩愈)”(《词林纪事》),“词中之圣”(《七家词选》)。南宋张炎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词源》)。姜夔的文学艺术才华是多方面的,他不断地交游和研究,卓然成家,在当时就已赢得了极大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