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着几位青春洋溢的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面庞,再看看镜中那个白发苍苍的自己,内心的感慨,就像在观看一场耐人寻味的大戏,五十六年前自己参加工作那一天的情景,一幕又一幕在脑海浮现。
那是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我怀揣着那张盖着大红印章的"派遣证",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难分难舍的父老乡亲,乘上了从萍乡开往南昌的火车。
上车心情安静下来后,我心中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我学的是师范,"派遣证"写的报到单位是第二机械工业部设在南昌的下属某科研单位。这个单位有一所子弟学校,这正好与我所学专业对口。因为是军工科研单位,拿到这张"派遣证"可不容易。听学校领导说,用人单位在我们毕业前就来校选人。在六个班三百多毕业生中选了三人,进行了严格的政审。所幸我家世代贫农,在校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时还担任广播站站长三年之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被校领导推荐给要人单位。于是就有了这张"派遣证”。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此走上了为国效力之路。
下火车后,同行的另外两位与我相同命运的同学一起赶到这个单位设在市区的办事处。原来所去的工作单位地处离市区十五公里的郊外。单位迎接我们的汽车不到半小时就送到了目的地。
宿舍早已安排好房间,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是接受保守国家机密的教育。我们被带到保卫处。保卫干部首先递给我们每人一份《保密守则》,要我们当场认真阅看。接着帮我们进行保密宣誓,象入党宣誓那样,当然不是面向党旗而是面向国旗,保卫干部念一句,我们右手握拳举过头顶跟着念一句。宣誓完毕,我们每人领得一本笔记本,笔记本用打码机打上了每页的编码。保卫干部告诉我们,笔记本用完后必须交回保卫处,内页不得缺损,否则要追究责任,接受处分。
守密教育结束后,我们被带进组织人事处分配工作。师范专业毕业的我们除一位女士分在政治部当打字员外,我和另一位男同学分在子弟学校任教。
这是我一生中不平凡的一天。从求学阶段到工作阶段的大跨越,是自己立志为国家做贡献的起点,是为实现自己宏伟理想的基石。从此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展翅飞翔,阔步前进!(作者 汤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