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历程。
其间,江西的发展史铭刻着一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日前,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精神,迅速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把国家战略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各项措施转化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把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人人向往的美好现实,高高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引领江西发展、推进江西崛起的“龙头”,在全省兴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
这昭示着,4400万赣鄱儿女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江西科学发展、富民兴赣的宏图大业,开启了一个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的新的远大航程。
(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本质内涵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这是一个以新的境界、新的追求、新的努力,促进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创新之举;也是一个发扬优势、创造条件,努力锻造“江西范本”,以引领全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举;同时还是一个万众一心、昂扬奋进,加速江西崛起、推进富民兴赣的关键之举。其意义十分深远重大。我们务必以世界眼光、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全面地把握它,深刻地领会它。只有这样,才能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顺利推向前进。
(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推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宏图伟业。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环境和资源问题严峻挑战的情势下,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已认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传统的工业文明必然要同生态文明融合、向生态文明升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推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努力促进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推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革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就一定能开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鄱阳湖的生态经济建设。我们永远铭记,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省考察时亲切勉励全省干部群众:“江西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要求我们“继续努力,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我们永远铭记,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有关文件上做出重要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成为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它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西人民的光荣使命,是引导江西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引领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创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江西范本”。
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和国际重要湿地,享有广泛的国际关注。鄱阳湖地区连湘楚、通皖江、临长江,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既与沿海发达地区山水相连,又与中西部地区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有条件成为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经济发展的“江西品牌”和“江西范本”。其发展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实践活动。其示范、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同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总量有机统一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其经济总量占全省60%以上。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这一区域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条件都堪称优越,是江西省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抓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昂起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奠定了江西崛起的基础,抓住了江西崛起的关键。
让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四大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等“十大产业基地”。这样,高高昂起江西崛起的“龙头”,牢牢抓住江西崛起的关键,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就大有希望。
(七)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省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抓项目、扩投资,做大经济总量,扩大经济规模,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江西省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历史机遇;是在扩大经济总量过程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的重大历史机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江西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时不可失,机不再来。面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机遇意识,开足马力、加快发展,只争朝夕、奋力赶超,昂扬奋进、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向前进。
(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抓好、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完成。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各级党委要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班子、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以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地各部门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区域内各市县要努力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和率先崛起的先锋队。区域外各市县要积极策应,主动对接。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体,要迅速在全国和全省掀起宣传和推介的高潮,坚持多渠道、立体式、高密度地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强劲造势,形成持续的规模和声势,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党政加强领导,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全民广泛参与,各方齐心协力,奋发进取,真抓实干,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就一定能开创江西省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九)一个多月来,从京城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厅,到英雄城南昌江西“两会”的会场;从巍巍井冈山麓,到滔滔赣江之滨;从长江之畔的赣鄂边界,到毗邻南粤之江西边陲,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也无论是社区街道,还是机关学校,或是工厂企业,到处是奔走相告的人群,到处是欢欣鼓舞的笑脸,到处是激情飞扬的谈论,人们思鄱湖说鄱湖议鄱湖,凝心聚力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鄱湖热”表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是如此光彩夺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目标是如此鼓舞人心,鄱阳湖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春风万里好扬帆。让我们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只争朝夕,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谱写江西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