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传胜 本报记者 张 弛
夏日,行走在鄱阳县白沙洲乡内青村,只见这里绿树掩映、碧水环绕,田园农舍错落有致,恍若桃源仙境。
恬美怡人的内青村,仅是鄱阳县生态渔村的一个范例。从2008年起,为从源头上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该县将“保护性开发”理念融入鱼米水乡,在沿湖2公里以内的300个村,开始进行“生态渔村”建设,着力打造和谐秀美新渔村。
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宛如玉带穿行于湖滨的旅游公路,已将全县250个生态渔村串成了一条珠链。一个个生态渔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鄱阳湖畔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保护环境:构筑一个美丽梦想
鄱阳县坐拥鄱阳湖约四分之一的湖面,是名副其实的“湖城”。全县农村人口有128万,85%临湖而居,沿湖2公里内就有309个渔村。
一个个小渔村,散落于通往鄱阳湖的最前沿地带,其环境状况、污水排放等,直接关乎鄱阳湖的水质。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给湖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鄱阳人为之振奋、积极策应,并酿就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建设“生态渔村”,彻底根治渔村千百年来“脏乱差”的局面,筑牢“一湖清水”的首道防护网,发展渔村生态经济。
鄱阳县提出,利用5年时间,按照每年50个村的要求,在沿鄱阳湖2公里以内的300个村推进生态渔村建设,逐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富裕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不让泥沙流失鄱阳湖,不让垃圾流落鄱阳湖,不让污水流入鄱阳湖”,伴随建设“生态渔村”的号角,全县宣传动员声势浩大,目标、要求进村入户。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湖区群众开始放飞与生态文明相伴前行的美丽梦想。
为加快把梦想化为现实,该县在大力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还采取“部门挂点、全程服务”的方式,从县直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吃住在渔村,全天候蹲点帮扶,全力以赴打响了生态渔村建设的攻坚战。
全民共建:打造一片“世外桃源”
“生态渔村”的美好蓝图,敲开了渔村群众的心扉。面对县里的号召,世代靠湖吃湖的村民们深切认识到,再丰厚的资源不珍惜也会有枯竭时,由此焕发出空前的参建热情。
垃圾集中收集、定点掩埋;改水改厕,污水得以有效处理;庭前屋后,种果植树;兴建沼气池,支撑生态产业发展……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各试点渔村深入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4大清洁工程,开展“绿化美化家园、解决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清洁能源进农家”4大行动。同时,依托发展有机农业,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加大农村沼气池建设力度、严控湖区围网养殖规模、推广人工放流等举措来守护“一湖请水”,保障鄱阳湖里水清鱼欢。
众手浇开幸福花。如今,新建的楼房、宽阔的水泥路、甘甜的自来水、清洁的沼气、水冲式厕所、崭新的垃圾池……让一个个小渔村告别了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旧貌,建成了湖区群众心中的幸福家园。
蛇山、虎山、狮子山、珠湖周家、内青、虎山嘴……200多个生态渔村临水而建,一排排富有渔家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一户户村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生态胜景:润泽一方湖区百姓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
伴随滨湖一个个生态渔村的脱颖而出,鄱阳县湖区旅游景区、景点已形成一条风景线,其休闲、观赏、美食、娱乐、生态旅游等功能正逐步显现。在这里,人们观湖光山色,听水声鸟语,或品尝农家菜肴,或泛舟碧波之上,鄱湖之韵尽入心头。
为使生态渔村变成富民新村,该县依托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个平台,大力组织渔村开拓旅游市场,注重围绕湖区特色观光,发展具有地域文化、人文传统、农家生活、绿色餐饮的“一村一品”项目。同时,探索休闲产业块状发展模式,逐步培育精品渔家乐区块、农业观光区块、渔耕文化体验区块、精品景区区块、休闲度假区块“五大区块”,不断增强生态渔村的产业支撑力。
优美的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渔村,就如同一张张金灿灿的名片,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同时,也催生出湖区渔村群众开始摆脱单一捕鱼为生的资源索取模式,纷纷开办“渔家乐”,走上了富民兴业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新路。
内青村村民占雄兵是该县首批转型开办“渔家乐”的渔民之一。如今在他的店中,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湖水煮湖鱼”,还可以岸边垂钓、湖中撒网,真正体验到渔夫的水上生活。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他的“渔家乐”平均每月接待游客2000人次,一个月的营业额约5万元,而且生意日益红火,生活比以前只靠打鱼为生不知强了多少倍。
生态渔村的建设,不仅打造出一个个生态文明、文化鲜明、风光秀美的新渔村,有效保护了“一湖清水”,更托起了湖区百姓明天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