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在线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景德镇市提出了加快重点培育壮大八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此为新起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航空产业作为我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力支持昌河等航空企业跨越发展,把航空产业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势产业。”让在瓷都这片沃土上启航的中航昌飞公司舒展双翼鹰击长空。
在此背景下,注重市场和以市场为需求的昌飞公司,为适应外在的市场空间及内在发展需求,在市委、市政府强力支持下提出了调结构、转方式,由军机转向民机的发展战略。
以创新为基础,乘势起飞
昌飞从创新管理人手,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制造和管理平台,打好发展的基础,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的直升机科研生产过程实施改造,逐步完善了公司统一的数字化制造和管理平台。
公司先后建立起了主、次两个计算机中心机房,配置了三套先进的双机热备份主机系统,目前还在加建异地备份系统。
公司还组建了企业园区网、航空专网和国际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千兆到部门,百兆到桌面,有效支持了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过程集成,为实现并行协同设计、制造提供网络保障。
作为我国飞机制造业数字化一期工程核心成员单位,昌飞公司一直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着力。从开发运用国内第一套具备CAPP功能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与工程化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到完成了基于条码即质量管理系统和科研计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再到完成了从底层代码到整个系统均为自行开发的新版工程化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全面投入支撑型号研制生产的公共应用,实现了基于单一数据源的系统集成,并最终实现了在统一的昌飞数字化集成软件平台上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目标,体现了昌飞信息化工程质的飞跃。
技术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昌飞公司在人才管理方面实行科技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骨干津贴制度等方式,既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收入,又开辟了科技人员职业发展新途径,极大调动了广大科研技术工作者努力钻研技术的工作热情。
在2010年召开的首届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公司科学技术奖的15名科技人员和6个团队以及12名获得荣誉奖的杰出工人获得重奖,奖励总金额近100万元。
通过新兴管理方式的实施,昌飞公司内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集聚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以技术为突破,鹰击长空
2010年3月18日,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C313民机,在我市首飞成功。,其最大起飞重量为13.8吨,可一次性搭载27名乘客或运送15名伤员,最大航程为900公里,是目前民用直升机里吨位最大的。AC313的研制成功,既考验了昌飞的质量和技术体系,又是其在适航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目前,昌飞公司各型直升机产品质量及交付数量显著提升,已经吹响决战直升机批产、决胜高新工程的号角,公司的直升机产业已拥有9个平台23种机型,产品构架军机与民机并驾、国际与国内齐驱,产值和效益呈级数跨越递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态势。但是,昌飞警醒的意识到良好的市场需求才是任何一项产品体现价值的根本,直升机作为投入大、技术高、生产周期长的现代化产品,容不得研制单位和生产企业有丝毫的马虎。生产都是严格的按照订单来,以求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人力物力财力。
结构的调整使昌飞公司动力大增,市场走向越来越广。上世纪90年代,昌飞公司通过参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S92的国际合作,提升了公司的国际知名度,通过15年的良性合作,构建了公司国际合作的体系和机制,在提高制造技术和项目管理水平上也学到很多宝贵经验。2007年6月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定了S-76C 转包生产协议,该项目包括机身制造、装配以及总装和试验等。同时,公司将承担S-76D升级机型的全部机身零件的试制,2012年将实现S-76D整机转包生产,说明西科斯基对昌飞的制造能力充分认可。
在与航空业的头号巨人波音公司合作期间,两次被“挑剔”的波音评为金牌供应商时,昌飞对外平台的国际合作已形成规模。并且在特殊过程的控制方面,建立了既满足国际要求又适合昌飞公司现状的控制规范体系,通过了Nadcap认证,拿到了通往国际的制造许可证。
以合作为借力,平稳着陆
昌飞公司现已形成的从1吨级到13吨级9个平台23种机型的直升机产品格局,使得江西直升机的研制品种、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但是阶段性的胜利并不是昌飞的终极目标,昌飞要的是打造国际一流的直升机企业,以核心地位融人世界航空的产业链。
不管是与西科斯基公司提升到战略层面的合作,还是与阿古斯塔公司填补市场空白的合作,又或者是与波音公司实现跨界突破的合作,都说明了我方在制造方面的薄弱点,要力求合作来取得完美的结合。昌飞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论是在被波音公司评为2009年金牌供应商时,还是在西科斯基公司供应商2010年峰会上被评为全球“百强供应商”时而沾沾自喜。而是通过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外合作技术标准体系,在并行工程的应用、项目管理、复合材料制造、数控加工、铆接装置、工程设计与制造等方面充分汲取国外的养分。同时加强锻炼和培养适应国际合作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采购商务人员队伍、制造检验人员队伍、理化质控人员队伍和项目管理人员队伍。
面对“十二五”,昌飞人信心十足,提出将继续深入进行航空产业产品结构、能力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龙头,充分利用国外直升机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基础建设,加强预先研究,加强型号批产能力建设,加速企业级知识库构建,加强理论技术研究的工程化应用,实现产品多品种、系列化和批量化生产。同时,借助国家大力发展直升机产业的大好机遇,以直升机平台为基础,突破直升机核心部件制造,兼顾军民两用型号的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制造能力。力争“十二五”末直升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架,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直升机科研生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