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枯水季鄱阳湖生态调研随笔
11月5日8时,鄱阳湖星子水位10.68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955平方公里,容积20亿立方米。秋子湖(包括传统渔业的堑秋湖和自然形成的碟形湖,计102个,其中大于2平方公里的秋子湖约72个)面积约82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南昌市新建区(约占1/2)、上饶市余干县(1/3),九江市永修县和上饶市鄱阳县(分别各占约7%)。
近几天,先后随中国科学院、省内相关单位的同行走访了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矶山和南山(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昌高新区鲤鱼洲(五星垦殖场)、进贤县金溪湖(鄱阳湖银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上饶市余干县程家池、王罗湖(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康山大堤(康山垦殖场、梅溪咀、江豚湾、锣鼓山、大湖口、田园鄱阳湖、院前、东塘乡东风村),以及鄱阳县双港镇店前和白沙洲车门村等鄱阳湖区,进一步了解水-草-鱼-鸟-豚-湖与人的自然与社会复生生态系统关系。
白额雁在白沙湖觅食(上图) 游客在康山愉悦蓼中拍摄(下图)
往事回顾
1983年8月初识鄱阳湖,到2023年10月已经40余年了,鄱阳湖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时间节点应该是2003年,长江对鄱阳湖的拉空效应明显,枯水期(12米)持续时间延长,夏季丰水期高水位(16米)及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水情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鄱阳湖湖滩草洲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改变,湿地植物如芦苇、南荻、菰、苔草、蓼子草、莲、菱、苦草、眼子菜等呈现年内和年际变化。鄱阳湖生产者植物的变化,必然引起鄱阳湖动物资源的变动,以鱼、蚌、螺、蟹、虾等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也发生改变,2020年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长江十年禁渔,鄱阳湖水生生物的命运发生了明显改变。
灰鹤在五星农场觅食(上图) 灰鹤和雁类等在外珠湖觅食(下图)
现状调研
2020年,鄱阳湖发生历史最高水位,达22.63米。2021年,鄱阳湖秋季水位持续相对高水位,越冬候鸟迁入时不得不选择滨湖农田栖息取食。2022年,鄱阳湖遭遇特大干旱,对水生生物影响是空前的,越冬早期的候鸟数量相对较高,但中后期数量明显下降,邻省越冬候鸟数量增加,高的达60余万羽。2023年,农业农村部门认为是风调雨顺的一年,但对鄱阳湖来说,丰水期水位最高才15.47米,持续时间也不长,对需要水草附着产卵的鲤鲫鱼来说,影响是较大的。在南矶湿地,南荻长势逊色于往年,然而多年少见的莲却得到恢复生长。南矶湿地有些秋子湖的莲、菱长势良好,有湿地保护管理者大胆预测白鹤今年越冬将回归鄱阳湖。曾经有研究者依据模型研究预测2021年的白鹤将回归鄱阳湖,结果白鹤还是偏好稻田和藕田。
南矶湿地的白额雁群(上图) 康山大湖口苍鹭、鸬鹚和雁类(下图)
未来随想
鄱阳湖的消费者代表鸟类,特别是越冬候鸟和停歇水鸟数量的动态变化,则格外引人注目。人个认为,研究鄱阳湖当关注两个时间节点,一是2003年的水文节点,二是2020年自然生态保护节点。鄱阳湖2020年开始实施十年禁渔后,相当于整个鄱阳湖是一个大保护区,越冬水鸟的时空分布将发生改变。去年(2022年)长江江豚调查显示,长江和洞庭湖的江豚数量较2017年的江豚种群数量增长30%左右,鄱阳湖的江豚基本维持在2017年的水平,可能略有下降。同理,长江十年禁渔后,越冬候鸟在长江中下游可选择的栖息湿地将得以恢复。如北京林业大学自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联合江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进行开展越冬白鹤调查。此次越冬白鹤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越冬白鹤达5616只,白鹤种群中幼鸟的比例达14.27%。鄱阳湖记录到越冬白鹤4813只,占总数的85.7%,主要分布在康山垦殖场、五星垦殖场和成新垦殖场。山东黄河三角洲记录到越冬白鹤625只,占总数的11.1%。安徽、湖南、湖北分别记录到越冬白鹤34、63和72只。
康山大湖口的鸬鹚(上图) 康山大湖口蓼子草花中的候鸟(下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鄱阳湖,将是水-草-鱼-鸟-豚-湖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缺一不可。
戴年华于2023年11月5日,11月6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