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广播剧《重返鄱阳湖》
浩瀚的鄱阳湖,波光潋滟,水天一色。湖畔,一位少女正吹奏着一支短小精致的芦笛。那美妙的笛声时而幽怨、凄婉,时而苍凉、悲壮,时而欢快、昂扬,随着轻轻的涛声飘向远方——这便是广播剧《重返鄱阳湖》用声音为听众营造的一个意境。这意境深邃而优雅,充盈着诗情画意。它在剧中反复呈现,贯穿始终,给听众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全剧的故事从笛声切入。故事构思可谓奇巧。剧不长,分为三集,演播时间仅为一个半小时左右。然而它却跨越了两个世纪,浓缩了鄱阳湖畔一个普通人家三代人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轨迹。
芦笛吹奏者白鹭姑娘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故事一开始,她的一段充满幽怨的笛声将听众带入了上世纪60年代末。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在一种狂热而愚昧的理念蛊惑下,向大自然开战。鄱阳湖畔,打响了一场围湖造田的战斗。白鹭的爷爷白山担任河西村青年突击队队长,他率领众青年年复一年地战天斗地,结果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在一次洪水决堤时,他舍身堵漏,葬身湖底。不幸的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醒悟,与大自然的战斗依然“前仆后继”。白鹭的父亲白水子承父志,担任村支书的他带领村民们将围湖造田的战斗进行到底。为此,他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爱情、婚姻。而“奉献”与“牺牲”所换来的却是大自然更酷烈的惩罚。1998年,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使全村的良田、屋宇荡然无存,两代人数十年的“奋斗业绩”顷刻间化为乌有。
所幸的是,这场大灾终于唤醒了人们的理性。人们终于认识到与天斗、与地斗,并非“其乐无穷”,而是“其害无穷”,害及子孙,祸及未来。灾后不久,国家出台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战略决策。白水告别了鄱阳湖,告别了葬身湖底的父亲,也告别了他人生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领着乡亲们撤离鄱阳湖,重建了一个新村,也重建了一个理想、信念。更可喜的是,他的女儿白鹭痛定思痛,毅然选择攻读水利专业。当新世纪来临时,这位大学毕业生超越了父辈的历史局限,重返鄱阳湖,致力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后生态环境的重建。欢快的笛声,奏出了她的理想,她的追求,她的憧憬。
这部广播剧篇幅不长,却可谓“微言大义”。它承载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今天,这个主题无疑具有国际性。
它的思想性毋庸置疑。它的艺术性、可听性亦可圈可点。全剧在散文诗式的叙事中,融入了戏剧性元素,从而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例如,编导将采访白鹭的中年女记者芦燕燕设计为她的生母。剧中,芦燕燕与白水的相恋、成婚、分手以及剧末的母女相认等情节,均让人听后为之动容。
芦笛声声,思绪悠悠。笛声引发的是听众对历史的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沉思。当剧末的笛声与千万只候鸟的欢鸣融为一体时,我们听到的是一段天籁之音。它是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颂歌,更是一曲科学发展观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