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温干旱气候下鄱阳湖枯水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讨会召开以来,保护区加强了自身对水鸟、水位、水闸、植被、鱼类等监测频次,为了能更科学的掌握鄱阳湖保护区子湖受高温干旱影响情况,9月16日,鄱阳湖保护区主要负责人带相关人员与战略合作单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段学军等一行6人就高温干旱对湿地候鸟影响将合作开展专项科研监测与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会上,双方都认为,经历此次鄱阳湖高温干旱,保护区应充分利用双方已有科研与管理经验,科学规划,认真研究,建立极端气候预警机制,针对保护区9个子湖,做到“一湖一策”,就不同水情变化情景下各子湖的生态保护与调控应急预案,形成系统性管理对策与方案。
双方就导致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重要原因,对湿地和候鸟将受到影响进行了讨论并表示,在越冬候鸟即将来临之际,双方将共同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植被、土壤、浮游生物动物、底栖动物等关键生态要素的专项调查监测与研究,综合评估保护区栖息地质量,及时掌握高温干旱后,保护区范围内的水生植物分布、洲滩植物生物量、底栖动物密度等情况,以便更好为今冬明春越冬候鸟栖息觅食以及保护管理提出指导方向。
除此之外,双方还就去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共同开展的监测研究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双方均希望围绕科技服务项目、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换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根据双方需求制定出中长期合作计划,夯实合作基础,共同产生亮点成果。
会后,保护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西省林科院三家在实地查看碟形湖现状后,就开展湿地恢复工作进行了探讨,后续将启动湿地植被恢复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