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江西的母亲湖,对维系我省和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鄱阳湖汇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及湖区区间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鄱阳湖水域辽阔,是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枯水似沟”、“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情特征。
鄱阳湖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鄱阳湖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638毫米,列全国第四位;年径流量1436亿m3,列全国第七位;江河水质Ⅰ~Ⅲ类水占87%,列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第二位;湿地生态面积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占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湿地面积的25%,在中国湿地具有重要地位。鄱阳湖还是候鸟过冬的主要栖息地。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江西五河及长江上中游来水减少,鄱阳湖水质呈下降趋势,引起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水利部要求把“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下泄”作为江西水利工作的战略制高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先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鄱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湖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并作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
2007年9月18日,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孙晓山深入鄱阳湖调研,要求水文部门站在促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要性,并在鄱阳湖水文局主持召开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实施方案座谈会,全面启动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监测分析成果,为政府在鄱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决策中提供技术支撑。由此,一场全面启动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的战斗正式打响。
一年来,我局认真贯彻孙晓山厅长的指示精神和朱来友副厅长的具体布置和要求,全面部署开展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按照《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实施方案》,我局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对鄱阳湖区域进行了实地勘查和调研,重新调整和布设了水质监测站网,在各江河入湖处新设立了8个水质水量监测站,在湖区设立了21个水质水量监测站,在主要排污口设立了14个进水退水水质监测站,在湖口长江断面设立了3个监测站,监测站点由原来的21个增加到50个,监测项目由原有单一水质增加到水位、水量和水质同步监测。监测范围由原来的湖面5000平方公里,扩展到鄱阳湖水网区的25000平方公里。每月编制一期《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通报》,到目前已编制12期,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情况,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监测,获得了鄱阳湖区水质水量变化的规律性初步成果。2007年9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16.28米,湖区水面积3080平方公里,容积93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无Ⅰ、Ⅱ类水,Ⅲ类水60%,Ⅳ类水40%;11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9.5米,湖区水面积450平方公里,容积8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Ⅲ类水7.7%,Ⅳ类水76.9%,Ⅴ类水15.4%;12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7.44米,通江水体面积130平方公里,容积3.2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Ⅱ类水5.9%,Ⅲ类水17.6%,Ⅳ类水47.1%,Ⅴ类水11.8%;2008年2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8.64米,通江水体面积280平方公里,容积5.5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Ⅲ类水11.8%,Ⅳ类水52.9%,Ⅴ类水29.4%,劣Ⅴ类水5.9%;4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11.83米,湖区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容积18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Ⅱ类水16.7%,Ⅲ类水50%,Ⅵ类水22.2%,劣Ⅴ类水11.1%;5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12.49米,湖区水面积1250平方公里,容积22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Ⅱ类水38.9%,Ⅲ类水50%,劣Ⅴ类水11.1%;8月中旬,星子站平均水位15.58米,湖区水面积2700平方公里,容积72亿立米,湖区评价区域Ⅲ类水71.4%,Ⅳ类水21.4%,Ⅴ类水7.2%,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
根据《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通报》的监测分析成果,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保护鄱阳湖的一系列措施,2008年4月以来,鄱阳湖水体质量明显好转,“一湖清水”再现鄱阳湖。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全面开展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已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今年初以来,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和水利部及长江委领导先后多次深入鄱阳湖考察调研。在考察调研中,苏荣书记指出,江西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生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好江西青山绿水,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成为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苏荣书记强调,实施这一战略,一是抓好县级城镇污水处理,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在全省所有县市建成污水处理系统;二要抓好植树造林,即使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森林覆盖率也不能减少,反而还要增加三个百分点;三要抓好垃圾无公害化集中处理,不允许污染物进入省内五大河流和鄱阳湖。
吴新雄省长在考察中指出,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最大最重要的工程,我们要从当前、长远出发,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必要的、紧迫的,因为这有利于保护我省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有利于巩固和保障我省的粮食生产,有利于保护鄱阳湖湿地、候鸟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航运、水利事业的发展、保护五河、提高防汛抗旱能力、调节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有利于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蔓延,保护“一湖清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洪礼和副省长为2007年9月第一期《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通报》亲自撰写“让一流的水质滋润未来”的发刊词。“发刊词”指出,省水利厅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把鄱阳湖和全省设区市界的水量水质监测作为水利系统推动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一项重点。通过动态监测典型调查等,摸清水质变化规律,及时、准确发布全省主要河流流域和鄱阳湖水量水质以及水环境状况通报,已引起各方面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鄱阳湖及全省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建设绿色生态江西,要特别重视江河湖库及水资源的保护,把水规划好、监测好、管理好,让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让江西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水文部门在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大有作为。一是编制《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前期水文论证》报告。接受省水利厅下达的任务后,我局举全省水文之力,迅速调集精兵强将,以扎实的水文理论、科学的分析研究、严谨的逻辑论证,在短时间内编制完成《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前期水文论证》报告,为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奠定了水文科学基础,受到省水利厅主要领导的好评。
二是中标承担了《江西五大水系对鄱阳湖生态影响研究》课题。这是省委、省政府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10个重大科研课题之一,我局是全省水利系统唯一中标单位。研究表明,鄱阳湖水体水质主要受五大水系来水水质的影响,造成鄱阳湖水体污染项目主要是磷、氮的含量,污染物80%来源于五大水系。五大水系水量、水情变化是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五大水系来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湖区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五大水系水质变化是影响鄱阳湖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五大水系泥沙是造成鄱阳湖局部沼泽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对策:保护鄱阳湖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五大水系生态系统,控制鄱阳湖污染必须控制五大水系水污染,建立五大水系与鄱阳湖水资源保护体系。
三是开展了《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鄱阳湖及江西五河的影响研究》、《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鄱阳湖水文情势影响的研究》和《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情的研究》工作。分析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作用和影响,从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角度,优化三峡工程的综合调度,且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文等方面对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开展深入分析研究论证。
四是启动了全省江河湖水环境“百大哨口监测工程”,开展以保护江河湖水环境为重点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等各项服务。在全省开展主要河流重点河段、重点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和界河水水质水量监测,用水企业水资源项目论证,主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水资源公报、水资源质量公报、重要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旬报、界河水质水量动态监测通报等报告编制,在水功能区划、五河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开展江河纳污能力核定工作的试点,更高层次的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提供服务。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也是推动江西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我们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急水利所急,想政府所想,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河流健康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全力做好鄱阳湖和界河水质水量同步监测,为政府决策、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文技术支撑。
江西水文守护和监测鄱阳湖长达半个多世纪,一代又一代水文人历尽艰辛、默默奉献,宝贵的基础资料成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科研基础。为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做好水文分析研究和服务,水文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是江西水文的历史责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