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古稀老人的渔鼓情

媒体:上饶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7/18 7:39:18

  “嚓咚、咚咚、咯咚、咚咚…”一曲轻松欢快的节奏、铿锵有力的旋律从鄱阳县文化馆室内传来。7月12日,笔者闻声而入,但见两位老者正随着曲子的播放一边打着节拍一边认真商榷着,这两位老人分别是72岁的李湖光与65岁的蔡天来,他们正为新创的《湖城美食迎宾曲艺·鄱湖渔鼓》的电脑音乐编曲等问题商讨着。

  离家别子抢救渔鼓

  闻知笔者来意,李湖光饶有兴致地介绍,“鄱阳渔鼓”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是灿烂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饶河调、鄱湖渔歌被誉为鄱阳文化艺术的三朵奇葩,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主要代表作有《谋兰记》、《二观音》等。但是随着现代文化传播的多元化,鄱阳渔鼓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退休后的李老在新余市有一份安逸的兼职和舒适的家,为了抢救和保护鄱阳渔鼓,李老不顾儿子的极力反对,回到家乡并为抢救鄱阳渔鼓积极奔走,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并促使鄱阳县先后制定了《鄱阳渔鼓抢救和保护及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方案》,设立了鄱阳渔鼓抢救和保护基金,启动了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与此同时,李湖光随着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挖掘、收集、整理,足迹遍及全县各乡镇,搜集了大量有关鄱阳渔鼓的剧本、曲牌、器械、乐器等资料,并对一些优秀的曲目进行录制并刻录成光盘。至目前止,共创作新编鄱阳渔鼓9首,制作光碟30余盘。

  日思苦想改良渔鼓

  为了节省资金,制作出品相能吸人眼球、音质让人过目不忘的渔鼓,他当起了制鼓师,设计了无数个渔鼓模型,像春笋型渔鼓、水平式渔鼓,但都没成功。“鄱阳渔鼓原本是3尺长,当时我认为这个长度不便于运动,设想把它改成1尺长。”毫不气馁的李湖光,经过3个多月的摸索和实验,终于诞生了第一面改良后的渔鼓。为了让渔鼓更美观,李湖光自学画画,自制鱼形模具,历经2个多月的时间,在渔鼓的侧面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鱼。改良后的渔鼓舒适、美观,以锤击式击鼓,与手拍式相比,能有效减少手疲劳,利于在群众中推广。

  为了让鄱阳渔鼓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李湖光回到鄱阳后,常与志同道合的音乐爱好者们交流,找灵感。“看,这是我们最近创作的《湖城美食迎宾曲艺 ·鄱湖渔鼓》,它的词曲配乐人是蔡天来老师,我负责创意导排,此曲字里行间讲述了鄱阳的美食文化,内容涵盖鄱阳湖鲜鱼、黄芽头煮腌菜、腊肉藜蒿等,词曲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同时很好地推介了鄱阳的美食文化,为湖城文化的打造再添光彩。”李老深情道。  

  推陈出新唱响渔鼓

  2009年4月,李湖光开始物色人选,组建鄱湖渔鼓队。经过一两个月的培训,6月13日,在第四个世界遗产日当天,鄱湖渔鼓队在芝山公园正式亮相。独特的风格、优美的曲调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不少社会人士称鄱湖渔鼓是“艺术的享受,鄱阳人自己的文化”。6月30日,“永远跟着党走·激情广场‘七一’歌会”大型晚会上,鄱湖渔鼓队又应邀在晚会再次亮相,得到县领导及广大观众的好评。目前,有来自鄱阳县各个乡镇的10个民间组织向李老发出了教授鄱湖渔鼓的邀请。

  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在谈及鄱湖渔鼓的未来时,两鬓银发的李老兴致勃勃地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要继续发扬和传承鄱阳独有的文化,让鄱湖渔鼓家喻户晓,让湖城文化更加辉煌灿烂。” (朱芬妮 彭羊娟)
 

阅读 24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