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调研计划安排,3月30日-4月1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群林带领部分委员、农工委和市气象局负责同志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到星子、永修、都昌三县和市气象局,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气象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气象台站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3个,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9个(九江县在建),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2个。已建成了九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一部、大气自动监测站12个、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183个、闪电定位观测站2个、大气成分观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1个、负离子观测站1个、雨滴谱仪站1个、风能资源观测站3个、GPS基准站9个和紫外线观测站2个等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形成了立体的气象监测网络,为提高对灾害性天气、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二、工作开展情况
九江是一个气象灾害频繁的地区,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党委、政府和气象部门对不断发生的极端天气气象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要,积极推进气象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党政重视,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自2000年1月1日《气象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气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规范性文件,九江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九江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年市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通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作会,研究部署了建设经费,各地相应地加大了投入,如,永修县2010年财政预算从2009年6万元增加到8万元,并安排300个信息人员保障经费14.6万元;都昌县从2005年至2009年,县财政用于气象事业发展经费达91.4万元,每年财政预算列支气象事业经费5.5万元,并将每年4万元的人工影响天气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有效地推进了气象事业发展。二是拓宽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服务水平。全市初步建成了广播、电视、报纸、12121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气象服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三是加强预报服务队伍建设。从2009年开始,市气象局积极组织全市业务服务人员参加省局举办预报培训,并组织基层业务人员到市气象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培训。
(二)着力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气象部门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增强服务的敏锐性和针对性,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开展气象监测预测、气象信息分析和农事生产建议服务,为决策层和生产部门提供各个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农气情报、对策建议等气象信息报告。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进行农业防灾减灾决策过程中,多次采纳气象部门的建议和意见。如在抗旱期间,气象部门准确测报降雨时段,建议市防总各水库关闸蓄水,沿湖堤堰适时开闸从外湖引水,为抗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点防火期内,气象部门不仅实时跟踪测报天气时况变化情况,而且在重点林区开展人工降雨;在防汛期间,气象部门积极配合水利、水文等部门,通过可视天气会商系统,及时交换天气测报数据,科学应对汛情。同时,市气象部门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并对全市30个农业合作社开展了针对性气象服务,使我市气象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今年市政府把气象为农业合作社保障服务作为百件为民实事之一,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效益。
(三)着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一是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政府在《九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九江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九江市暴雨灾害应急预案》;二是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投入力度。全市所有县气象局都建立了与省、市连接的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并配备了第二套人工增雨作业工具,全市现有移动作业火箭架17套,作业工具车17辆,作业移动指挥系统12套,持证作业队伍40余人;三是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通过创优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开展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中短期和短时气象预报服务;四是加强与多部门的联动与合作。市气象部门不断加强与水利、林业、环保、国土、教育、公安、交通、卫生、通信等部门的合作,并与市林业局签订《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合作协议》,与国土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趋势预测预报,与市植保站、电视台一起联合发布了棉花病虫害气象信息预测预报。
(四)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各气象台站均在当地城建和规划部门做了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全面禁止了庆典氢气球在我市的施放。2009年市气象局与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施放氢气球的通知》,由施放氢气球全部改用惰性的氦气球。防雷避险工作得到加强,一方面新建建筑物防雷安全进入当地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与其它报建手续一起的联审联批,保证了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规范化运行;另一方面校舍安全工程防雷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执法检查力度不断加强,市县气象局均成立了执法支队,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和敏感期都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同时积极与安监局、旅游局联合开展防雷安全大检查,有效推动了气象依法行政工作。
三、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待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第二套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灾害性天气区域气象观测站运行,气象灾害信息员保障机制等,都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有待加强。虽然各地加大了对新建建筑物的雷电安全防御工作,但一些老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却令人担忧,一是没有防雷设施,二是虽有防雷装置,但多年未检测,存在很大的引雷风险。农村中小学校大部分没有或有却不合格防雷装置,安全隐患较大。
(三)地方气象事业投入难以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地方财政基础薄弱,市级财政预算基数偏低,许多用于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项目都没有到位,如:地方气象事业费、新一代天气雷达维持费、区域自动站维持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费、气象信息员费、公共气象服务渠道市级可视会商系统配套资金不到位等,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全覆盖”和“零距离”传播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不尽人意。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绿色环保新兴产业,但有的地方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还缺少气候可行性论证。
四、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传力度。4月1日是《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日,我们要抓住时机,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气象科普知识,特别是雷电防御知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按照《气象法》的要求,加强对中小学校和老建筑物的雷电灾害防御排查,加大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二)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一是要进一步落实2009年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能力建设的通知》和今年下发的《九江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防方案的通知》精神,尽快落实灾害性天气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持经费和气象灾害信息员的保障经费,不断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二是建立流动气象台,配备现代化的野外作业设备和可移动的气象探测设备,以便在出现重大气象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中能及时为现场提供气象服务;三是建立长效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合演练机制和气象灾害数据库、气象灾害预警发送平台;四是将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设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进一步加大地方气象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一是要按照双重财务体制原则,将用于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常规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加;二是完善县级气象机构,加快九江县气象局建设,并尽快启动共青气象局建设;三是加快九江新一代雷达信息接受处理中心的道路建设,充分发挥雷达在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作用。
(四)加大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围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气象环境状况生态评估。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太阳能、风能资源要收集数据,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绿色气候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的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