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1/30 7:53:02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南昌市的实际情况,就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 南昌地区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南昌市渔业产量27.26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8.7万吨;渔业产值36.13亿元,并且已经形成二大特色。 1、渔业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南昌市紧紧围绕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两大目标,通过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力度,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南昌市各县区还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水产业的优惠政策,南昌县紧紧区位和鳝苗、鳝种野生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大力发展网箱养鳝;进贤县加快发展河蟹养殖,进贤县河蟹养殖业已成为支柱型产业之一,预计今年进贤县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8%。目前南昌市已经形成南昌县的黄鳝、进贤县的河蟹二大支柱产业。 二、渔业发展与鄱阳湖环境保护的矛盾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一部分环湖地区养殖户和企业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湖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水环境的污染时有发生,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环湖区域渔业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 3、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粗放型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表现为:渔业产量以常规水产品为主,技术水平比较低,水产品附加值低下;渔业企业规模比较小,竞争力不强。 三、渔业经济发展与鄱阳湖环境保护关系的建议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一湖清水就是无尽的财富”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运用渔业科技,改变传统的渔业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4、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一方面通过现代渔业的项目建设,改造传统的渔业生产设施,提高渔业生产单位产量;另一方面通过改造渔业苗种生产企业设施,提高水产苗种的质量。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提高能耗比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5、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南昌市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发展集旅游、娱乐、垂钓、餐饮、住宿一体的休闲渔业。通过休闲渔业的发展可以变传统的第一产业的渔业变身为“绿色银行”第三产业的现代新型渔业。 6、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打破地方与部门分割,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渔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做到渔业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渔业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保护好“一湖清水”。(南昌市农业局上传)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