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存在与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它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对湿地状况的了解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今年暑期,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五名学生以及一位专业老师组成专业实践调研队,赴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鄱阳湖湿地观测研究站进行为期两天的参观实习,以增加对湿地状况的了解。
队员们来到了“东方百慕大”
鄱阳湖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由于其特殊性,在变化的水文条件下,其所表现出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9月1日,队员们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首先来到了被称为“东方百慕大”的湖中小岛,观察研究湖边的植被特点。八月底九月初的鄱阳湖正处于枯水期,所以队员们很幸运的看到了洲滩出露现象——湖水退去后的洲滩被植物覆盖,其中以苔草和藜蒿最具有代表性。随后,在岸边鄱阳湖观测研究站的实验田内,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大约十月份,洲滩的植被会明显的呈带状分布。
9月1日下午,在鄱阳湖观测研究站内,实践队员们分别参观了用于观测研究的室外实验室和室内实验室,聆听了工作人员对于每一块实验田和每一件大型实验器材的用法用途。9月2日,为了进一步理解体会科研实验,队员还主动参与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学习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理论实验方法。
队员们参访当地群众
9月2日下午,队员们走访了当地群众,进一步深入而真实的了解鄱阳湖对于周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近几年来鄱阳湖附近的生态状况。令人高兴的是,大多数群众反映,最近几年,鄱阳湖周围环境状况大有改进,许多有污染的工厂、企业等都被搬离居民区及湖泊重点保护区。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进一步保护鄱阳湖周边生态环境、保障湖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较大贡献。
鄱阳湖生态湿地,是长江下游的气候的肾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每个人都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尽自身努力为保护自然湿地,科学修复退化湿地,努力完善湿地保护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做贡献,使湿地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讯员:蒋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