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打虎灭蝇”,腐败分子纷纷落网,效果显著。然而,欢欣鼓舞之时,人们却发现,一些执行者在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职工福利。这绝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9月8日人民网)
中秋佳节将至,中央三令五申严打公款月饼、公款送礼。为了以儆效尤,日前,中纪委也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规定的典型案例,其中更有“30盒月饼引发的违规”。按说,随着政府部门对过节福利的管理日趋严格,中秋“福利归零”也是好事。但是,如果对原本正常的福利也都“一刀切”,难免会矫枉过正。
之所以中央要连发禁令剑指公务员群体的福利“蛋糕”,主要针对的是超标、违规、容易滋生腐败的“隐性福利”。然而,目前对于公务员的福利还没有清晰的细则加以厘清,何谓正常、何谓违规,具体单位有时难以把握。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大部分单位采取“少做少错”的“策略”,干脆将所有福利全部停发。表面上看确实多省了一些钱,但实际上,矫枉过正不利于政策的持续性和执行的规范性,容易产生“过犹不及”的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固然有前文所说“避嫌”的原因,但是也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不可忽视。例如,有的人就是想用这种不公平、不科学、不人性化的方式,故意造成基层干部对禁令的不满,从而产生政策落实的阻力,妄图干扰政令的进一步落实。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己失去了较高的福利,或者失去了借发放福利中饱私囊、小贪小贿的机会,从而心生不满,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心理平衡”。
所以,要想让政策的执行更为严格和长效,还需要不断细化相关规定,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一方面,对于职工的正常福利必须稳定下来,哪些地区、什么岗位、什么时候,可以发放哪些福利,必须要列明项目、给出指导价格,防止一些人“搭便车”贪腐。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推动公务员福利的透明化。工资也好福利也好,都进行公开,让群众知晓,既避免了无端的猜疑和中伤,也有利于开展监督。
借“隐性福利”获得巨额私利的毕竟是少数贪腐官员,如果因此而盲目扩大“打击面”必然有损公平公正。所以,“福利归零”也要避免矫枉过正。要从宏观的角度,从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收入科学化分配方面,来审视公务员工资和福利制度。只有从制度上进行规范,才能既杜绝借福利肥私田的问题,又避免歪嘴和尚念歪经的情况,纠偏稳正,保证反腐倡廉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