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吴城地处鄱阳湖畔,修河、赣江在此交汇注入鄱湖,“商、艘趋之”,古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清初,每年从吴城输出的木材达百万立方米,排工达千人,真所谓“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湖”。清朝中期,口岸转输经济能力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
湘、鄂、赣三省的木材在吴城集散,引来了省内及安徽等地的排工们在此喊号劳作。吴城历代排工,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兼收并蓄,又满口乡音入调,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排工号子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分扎排(将散木扎成底排)、渡揪缆(传递缆绳的活路)、倒梁(将木排的首、中、尾用横梁紧紧扎牢)、作排(将小排扎成大排以便推销和航行安全)、出锚(将铁锚沉入水底或固定岸边,以免木排漂流)、提锚(排行前,将铁锚提起)、绞车(木排前进受阻时,将缆绳系于前方,绞动木制的车轮,拉排前进)等七道工序,每道工序有一专用曲牌,起着指挥劳作,激发劳动热情的作用。
吴城排工号子,除“绞车”有成段实词外,大多只有衬词吆喝,仅有“起来哟”、“渡揪哟”、“倒梁哟”、“拉到了哟”、“龙出水哟”等,用以点题、提示、形容等。
排工号子均为一唱众和,曲牌的曲首一般有一短小的领句吆喝,时而高声迅唤,时而沉着,时而热烈,时而低声迅告。它是劳动工序及感情的提示,曲牌的动机,又起着发号施令的作用。
排工号子的音乐结构为一句变化体和上下句变化体等。五声微、羽调式多见。微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羽调式强调主音上方四级。这两种音调因素常常交杂、嫁接在一起,句尾惯于下滑,像沉重的呼唤,体现了劳动的艰苦。羽、微两种音调的嫁接,还以同头异尾的手法表现。曲调的发展以模进为主,惯以级进和回婉式润腔,间夹少量跳进。曲尾结束时,一句式时常以拉长节奏终止;羽调式常常终止在主音上方四级,有歌声延绵不断之感。
排工号子以中速稍自由为多,交替拍子常见,紧、松交替的句幅轮换,以表现情绪的起伏。领、呼相应,环环紧扣,变化中有鲜明的节奏感。有时领唱者近似呼喊,和唱者作同音节衬托,层层向上,使感情达到极至。还以顿唱和压缩呼吸强调,从拼力而作中体现了排工们的坚定性格。
排工号子仅有两处以堂鼓击节,系感情的需要,又能体现地方性。“绞车”一曲系五声微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调式较纯。节奏明快,旋律性强,内容风趣,表现了排工们乐观向上的感情风貌。
昔日,吴城遭日本侵略者破坏后,不见历史上的繁华。我们在收集、整理吴城“排工号子”中,看到了吴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在推介吴城“排工号子”中,县有关领导组织了十几位老排工重聚旧地,排工们精神抖擞,拿来说是,号子声响彻澈鄱阳湖畔,一组组生动的画面,重现了吴城往日的辉煌。今天,吴城那一望无际的湿地,成了候鸟的乐园,在发展吴城旅游事业中,吴城排工号子一定会有新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