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吕承华 李跃 胡华喜
一、都昌基本县情及湿地概况
1、基本县情
都昌位于鄱阳湖北岸,幅员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79.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390.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81.67万人,其中21个乡镇60万人沿湖而居。湖岸线长185公里,占整个鄱阳湖湖岸线1800公里的1/10强。吴淞水位18米时,都昌拥有鄱阳湖水域面积185万亩,占鄱阳湖总面积538万亩的1/3强,九江水域面积297万亩,占整个鄱阳湖总面积的60%,都昌占九江水域面积的2/3。
(水域面积广阔,生物资源多样。)都昌地形地貌呈明显的梯形结构,这在全省罕见,从湖水—岛屿—草洲、滩涂—丘陵、坡地—山地,尽显滨湖生物、种群资源的多样性。都昌被列入湿地保护的面积大,沿湖草洲、滩涂湿地100余处,面积63万亩,占鄱阳湖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为鄱阳湖区各县之首;岛屿最多,鄱阳湖岛屿41处,都昌湖区就有37座;珍禽物种十分丰富,湿地植物200余种,鱼类118种,鸟类230种。
2、湿地概况
2.1、湿地类型:都昌鄱阳湖湿地为湖泊湿地。
2.2、湿地分布:都昌鄱阳湖湿地主要分布在蚌壳湖、矶山湖、千字湖、新妙湖、马影湖、南溪湖、泥湖、南岸洲及环鄱阳湖洲滩、岛屿等地方,都昌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区内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8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69种。保护区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北岸,属鄱阳湖湿地系列。地理坐标为东径116°2′24″-116°36′30″,北纬28°50′28″-29°10′20″。保护区总面积411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200公顷,实验区面积32900公顷。地貌组合结构主要由枯水期分支河道两侧天然堤-侧缘缓坡-碟形洼地组成,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保护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
二、湿地保护管理状况
1、主要成就:
一是成立了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负责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及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通过每年的“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强化湿地、候鸟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湿地、珍爱候鸟的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保护、支持保护的热情。
三是严厉打击在湖区周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非法采砂、开垦、烧荒、放牧、取土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资源行为。
四是在基层建立了三个保护管理站,有专职人员13人,并在沿湖聘请了16名义务护鸟员,并有一批热心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农民加入了义务护鸟行列,保护网络初具雏形。
五是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加大了对湿地保护工作支持力度,为湿地及候鸟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是都昌湿地面积大,阵线长,管护工作复杂,部分湿地生态功能不稳定,湿地保护与管理任务艰巨。
二是都昌县大部分群众沿湖而居,群众生活对湖区资源依赖程度较高,湖区湿地生态保护与群众利益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是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设备简陋,同时省级保护区保护工作经费没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后续管理难以跟进。
3、原因分析:
一是都昌县是江西省的一个特困县,人口众多,水域广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可支财力仅是吃饭财政,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
二是沿湖部分群众对湿地认识不足,“靠湖吃湖”的思想一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人为生产生活、干扰破坏及水文、土壤、气候等湿地生态环境主要因素对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造成湿地系统尚有大量生态脆弱区,加上湿地生态补偿目前未实施,依赖鄱阳湖水域生存的渔民实难管理,社区共建、社区共管缺乏一定的项目及资金支撑。
三是《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难以适应湿地保护管理,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处理标准,保护执法难度大。
4、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国家越来越重视湿地保护,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濒临鄱阳湖的都昌县看到了希望,也增添了使命感和紧迫感,但湿地保护是个大课题,缺资金、缺项目、缺信息,缺人才、少技术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然是都昌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落实《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以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湿地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越冬候鸟安全,为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抢救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示范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沿湖居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协调好整体与局部利益,长远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充分考虑都昌湖区的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尽量做到因地制宜,按需建设.
——坚持多层次,多渠道的湿地保护投入原则.采取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湿地保护公益事业,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的积极性。
3、建设目标:
到2016年,通过加大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措施,使都昌境内的95%以上的湖泊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通过对都昌越冬候鸟的重点分布区和集中分布区内的湿地恢复示范工程,使这些湿地的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都昌湿地资源监测、管理、科研、宣教和合理利用能力。
4、规划期限:2012—2016年。
四、分区布局和保护重点。
1、湿地保护分区:
①越冬候鸟的重点分布区域:千字湖、新妙湖、蚌壳湖、输湖、泥湖、江蚌湖、西湖、矶山湖。
②越冬候鸟的集中分布区域:矶山湖、新妙湖、泥湖、西湖、蚌壳湖
③湿地生态功能脆弱区域:钱公湖、矶山湖、输湖、西湖、高桥湖、沙嘴湖。
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总体布局:着力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及越冬候鸟保护工程,工程具体分布在都昌县多宝乡、大沙镇、和合乡、都昌镇、万户镇、三汊港镇、西源乡、周溪镇、苏山乡等9个乡镇。
建设重点:
①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其基层保护站能力建设。具体内容为添置必要的监测设施设备,建立宣教基地。在多宝乡、大沙镇、和合乡、都昌镇、万户镇、三汊港镇、西源乡、周溪镇、苏山乡等9个乡镇湖区建设15个监测站点;建立湿地、候鸟科研宣教中心;开展候鸟监测、救护、环志等课题研究。
②都昌脆弱湿地区域生态恢复建设。重点搞好水控工程、湖控工程、河道疏浚、种植湿地植物等建设。
③都昌重要湿地生态区域保护建设。设置湿地监测哨所15座,了望塔6个,保护围栏20公里,警示牌50个。
④都昌湿地生态开发利用示范建设。在矶山湖、南山湿地、西湖等区域充分利用湿地人文景观、栽种湿地植被等措施美化湿地生态环境;在北山乡、周溪镇、万户镇、大沙乡、多宝乡等区域进一步促进部分农民搞好人工养鸭、养野猪、养环颈雉、养兔、驯养鹭、雁、鸭类以及种植水浮莲等动植物繁育工作;鼓励和引导农民从事珍珠及“三网”养殖等特种水产养殖。
五、重点工程建设
1、湿地保护工程
①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加强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基础设施建设,配齐管护、监测、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强专业技术人员,配优行政管理人员,使都昌湿地保护与管理具有良好设备和可靠的队伍,并力争早日使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②湿地公园建设:依托都昌县城湖边南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悠久的历史景观建设一座“山—湖—岛—人文遗址一候鸟”五位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拟规划面积2万亩,拟选择南山湿地、矶山湖、西湖等有代表性湿地景观,充分整合人文、渔村、湿地生态资源。进行道路硬化20公里,建立候鸟驯养繁育中心一座处、观鸟台5座、美化湿地100公顷、修复湿地1000公顷。
③湿地保护基础工程:2012—2013年,拟在万户镇宋家汊湖区和在多宝乡洞子李村建设的一座五层了望监测塔。2014—2015年拟在都昌镇矶山湖区、多宝乡新妙湖区、马影湖区、和合乡黄金嘴湖区,万户镇宋家汊湖区、苏山乡马鞍岛湖区、大沙镇花厘湖区、周溪镇盘湖、三山、泗山湖区,新建巡护步道500公里。2016年,拟在多宝乡、大沙镇、和合乡、都昌镇、万户镇、三汊港镇、西源乡、周溪镇、苏山乡等9个乡镇新建监测哨所15座;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新建1座疫源疫病防控监测中心,设计三层,每层120平方米;新建都昌县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研发中心,设计一层,面积600平方米。
④污染控制:在沿湖乡镇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严格控制对鄱阳湖水有污染的企业入驻湖区,凡是进入都昌的企业必须进行环评。
2、湿地恢复工程
在渔民相对集中而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对越冬候鸟产生影响的重要湖区实施禁渔工程,并启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拟在多宝乡、大沙镇、和合乡、都昌镇、万户镇、三汊港镇、西源乡、周溪镇、苏山乡等9个乡镇的湿地生态脆弱区域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3000户,每户补偿金额为2000元;在高桥湖、新妙湖、输湖、西湖、棠荫湿地等区域实施湿地生态恢复2000公顷,从多宝乡新妙大坝至马影湖新建一条10km(长)×1.5m(宽)×1m(高)的控水坝,并栽种藜蒿、马来眼子菜等湿地植物。
3、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①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扶持淡水珍珠养殖业,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大力推行网箱养鱼,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湖渔业捕捞。
②社区共管示范工程:在沿湖乡、镇设立湿地候鸟保护固定宣传牌28块。利用“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通过电视、标语、宣传栏、宣传车、发传单等形式,把湿地保护管理、爱鸟护鸟宣传工作,做到千家万户,千方百计提高爱湿地、爱鸟类的社会化管理水平。多方筹资促进湖区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硬化村、宅旁道路、并通过改建垃圾窖、沼气池等措施美化社区环境;成立义务护鸟队、举办湿地保护及专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民推进果树栽培、山地种植、农业养植及水产养殖的产业化,以减轻社区群众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
③生态旅游示范工程:都昌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称。沿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渔家风情,民俗文化沿袭至今;“沉枭阳、浮都昌”等历史故事,彭蠡开湖等神话传说,陶侃、江万里等人文典故相传千年;沿着185公里长的湖岸线,明清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百余处,连缀成“百里古迹长廊”;瓷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候鸟文化等颇具特色和魅力,充分展示了都昌的鄱阳湖文化代表性,是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众多,有江南最大的“戈壁滩”—多宝沙山,有被誉为“东方百慕大”之称的老爷庙,有“小台湾”之称的朱袍山、马鞍岛、棠荫岛,古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历史与生态相得益彰。因此拟从多宝乡至周溪镇开辟一条水上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以此增强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造血功能。
4、能力建设工程
①湿地调查监测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学生等科研人员,进行都昌湿地野外科考,全面掌握都昌湿地生态资源及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为保护、管理及科研提供详尽、准确的基础数据,并建立完善信息系统。
②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对沿湖各乡镇配备一名湿地监测,护鸟宣传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二是建立都昌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图谱资料室,添置必要的仪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沿湖社区群众,中小学生参观,使之成为一块展示保护成果,学习科普知识的教育窗口。三是积极参与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培训工作,不断掌握湿地保护的新知识和新能力。四是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及时更换网络信息,丰富网络内容,充实网络手段,使之成为对外宣传都昌湿地与候鸟保护的重要门户。五是在都昌县城新建湿地博物馆一幢,拟建面积600㎡,制作一批成果展宣教片及水鸟、湿地植物标本,以供展览参观。六是在周溪中学、多宝中学两所学校建立宣教基地,并配足、配优相关设施设备。
③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体系:组建科研室,吸收一批中、高级专业科研人才,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科技交流,为湿地候鸟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六、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1、投资估算:总概算1.659亿元。其中建筑工程及安装费9000万元,设备购置费3800万元,湿地恢复工程费2000万元,湿地生态补偿费600万元,宣传培训费160万元,工程预备费150万元,科研监测费220万元,科考费160万元,其他费用500万元。
资金筹措:中央投资与地方财政配套相合。
2、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在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同时,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既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可加强自然保护区自身发展。
——生态效益。实施保护工程,可有效防止物种灭绝,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景观性,实施恢复工程,更好地改善候鸟生境,对于实现“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目标有巨大的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建设,使湿地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使用。
——社会效益。可有效提高全社会对湿地的认识,增强搞好湿地保护与恢复意识,可有力推动形成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浓厚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责任考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事业的保护工作,已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项目实施乡镇也要成立专门班子,把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摆上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由县委、政府领导牵头,积极申报湿地、候鸟保护建设项目,力求项目支持。并积极制造条件,尽快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加强管理建设,规范内部管理。都昌县林业局,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必须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规范操作程序,健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
3、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长远发展。在对国家投入给予的大力支持要尽职尽责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对保护区在实验区及其他外围地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合理适度开发和经营,逐步提高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