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翻开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从而也托起了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温锐教授、曹国新副教授、杨丽琼副教授等人长期关注鄱阳湖旅游的研究。本报记者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江西旅游发展的创新问题采访了他们。
中国商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答: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托起江西旅游发展新时代,其意义是战略性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催生了江西旅游业的“鄱湖牌”。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核心是发展,区位牵引中心则在鄱阳湖经济区。它前承由多代江西人民在赣鄱大地创造的物质与文化财富所凝聚的“鄱湖文明”,链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和江西当前“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要求,立足破解江西经济中心长期不彰显的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建,将全面破解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空”、“散”、“虚”、“弱”的窘境,刷新江西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以及主题形象和产业发展思路,催生江西旅游产业的“鄱湖牌”,托起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中国商报:您所说的“崭新局面”体现在哪里?
答:首先是旅游精品资源的新发现、新聚集、新亮点。
鄱阳湖流域历经当地人民的长期开发与打造,形成了特色独具、绚丽多彩的物质与人文遗产。然而,受江西经济中心不彰显的长期影响,人们尽管十分关注江西国土上具有60%以上森林覆盖率和“一湖清水”的绿色资源,但认识视野却仅仅或主要停留于省区边陲分散之山水的表层形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则将原来分散的江西山水资源通过鄱阳湖这个全省经济核心区位的建构而聚合在一起,激活了江西旅游品牌资源的新发现:即将原来江西旅游开发意识中的湖口、浮梁古县衙、候鸟观赏区、共青城、龙宫洞、景德镇等一般旅游资源提升为江西旅游核心开发区内的精品旅游资源;饱经历史沧桑的吴城古镇、鄱湖农耕文化、渔家文化、婺源古村、瓷文化等则要成为“鄱湖文明”的核心旅游资源。这为江西旅游开拓崭新局面创新了资源基础。
其次是刷新了江西旅游主题形象的认识。针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定位与江西旅游资源认识视野的开阔而导致的旅游资源新拓展及其密集区的形成,我们提出以“鄱湖山水,人杰地灵(或“鄱湖山水间,人杰地灵处——江西老表喜迎海内外游客”)”为主题口号。“鄱湖山水,人杰地灵”这一新的主题形象口号,首先亮出“鄱湖”的独占性(鄱阳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继则溯五河而上以“山水”两字统驭全省自然景观,再则以“人杰地灵”延揽全省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圣山梦水、历史长歌、客家风情、庐陵华章、红色经典、才子佳人尽入囊中,高度浓缩江西文化最本质的自然与人文元素,在旅游市场展示出自己的垄断性及其穿透力,实现江西旅游主题形象的全新突围。
中国商报:您所说的确是一种全新的认识,那么操作上要注意哪些呢?
答:关键是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我们把它总结为:聚湖实心、品牌统合、分工协作和低碳科技四大理念。
首先是“聚湖实心”的开发理念。这迫切要求江西旅游开发准确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的新契机,重点打造中国南北商贸古城吴城镇、活力共青城、鄱湖渔家文化、鄱湖农耕文化、候鸟观赏区等鄱湖核心文化,延揽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景德镇、南昌、九江、庐山、西海、三清山、龙虎山、红色经典等鄱湖地区的已有精品,做实鄱湖文明核心景观圈,形成产业向心发展的内聚高地,牵引聚湖发展态势,构建适应“鄱湖山水、人杰地灵”主题形象的产业增长极与文化向心力。
其次是“亲水融山”的统合理念。应抓住“鄱湖”在旅游品牌中所具有的独占性和对全省五河山水的统驭性,上承赣粤古道上历史形成的灿烂传统旅游文化,下接近百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所凝聚的全部成果和江西经济发展史上鄱阳湖时代的到来与全球蓬勃兴起的生态文明热潮。打“鄱湖牌”是建构江西旅游产品品牌统合之势的点睛之笔,是开拓江西旅游业发展全新局面的关键环节。
再次是“分工协作”的共赢理念。应该通过聚湖战略和“鄱湖牌”战略的实施,按旅游产品组合和旅游业务功能的层次分工,重新调整与设计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分工协作关系,重新定位与布局市场招徕中心、客源配给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形成具有层级性和差异性的产业分工结构,构建差异化合作的旅游企业团组方阵,催化江西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分工协作的乘数经济效应。
第四是“低碳文明”的生态理念。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鄱阳湖时代的到来,要求在原来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制度和旅游者心理教育中一般关注生态、绿色的同时,通过“低碳文明”的新注入,建构江西旅游产品生态、绿色、原真的景观意象,科技低碳的旅游运行模式,智慧恬雅、简约低碳、休闲体验的旅游生活方式,提升江西旅游开发全面驾驭生态文明整体理念的水平。
来源:中国商报 | 作者:本报记者 杨晓农 实习记者 周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