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珍珠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媒体:农博网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5/23 11:21:22
前言-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集和利用珍珠的国家。除此之外,古代产珠的国家还有古埃及、波斯王国、古希腊和古印度等。从13 世纪到20 世纪50 年代的近800 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珍珠人工养殖停滞不前(基本上依赖采集天然珍珠),而此阶段日本的珍珠人工养殖发展较快。17 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工育珠技术传到欧洲,19 世纪末又传到日本。日本人御木本幸根据我国佛像珍珠的形成原理,开始进行人工养殖珍珠的研究,于1893 年7 月11 日生产出五颗半圆珍珠。19 及年,西川藤吉、藤田昌也等在琵琶湖成功地用池蝶蚌培育出无核珍珠(正圆珍珠),为迅速崛起的日本珍珠业奠定了基础。
  
  1 .日本珍珠业的盛衰
  
  20 世纪初,无论是御木本幸,还是西川藤吉、藤田昌也,日本科学家的人工珍珠研究成果都获得了专利权。至1935 年,日本珍珠养殖企业已达到222 家,年生产珍珠774.9 万颗。至1955 年,珍珠产量达24532.5kg 。至1966 年,日本的珍珠养殖企业已发展到7000 余家,年产珠104 吨。1969 年产珠111.3 吨,其后由于琵琶湖的水质污染和其他社会因素,日本珍珠产量逐年下降,并将生产场地向霞浦湖转移。至1980年为35 吨。此后,日本珍珠的年产量维持在30 吨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 年里,日本珍珠的外汇收人为20 亿美元,为珠战后日本经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我国珍珠业的业绩
  
  在日本珍珠不景气的同时,我国以淡水人工育珠为代表的珍产业迅速崛起。自70 年代起,中国珍珠产量迅猛上升。1979 年世界珍珠产量为60 余吨,其中日本为35 吨,中国为25 吨,其他国家为3-5 吨。1980年世界珍珠产量70 余吨,其中日本仍为35 吨,而中国上升到38 吨,第一次超过日本,居世界产量之首。1984 年中国珍珠产量达到117 吨,超过了日本1969 年的历史最高产值。1986 年我国江苏省年产珍珠达到137 吨。80 年代以后,我国珍珠业进人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据权威统计报道:1996 年中国珍珠总产量达到2027.4 吨(淡水珠2002 吨,海水珠25.4 吨)。另据报道:1999 年世界珍珠产量为1262 吨,其中中国为1220吨,占95% (其中淡水珠1200 吨,海水珠20 吨)。
  
  在出口方面,1971 年我国首次出口日本珍珠仅0.6kg , 1972 年上升到11.73skg ,至1992 年,出口珍珠699.4 吨,其中出口日本345.51 吨,出口香港地区332.92 吨,其他销往美洲、欧洲和东南亚。1993 年前后,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珍珠30 吨(主要是淡水珍珠),价值1.5 亿美元。可见珍珠是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优质产品,我国为世界珍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珍珠业历史悠久,但正式开展生产技术研究(尤其是无核珍珠)还是新中国时期的事。1958 年,广东暨南大学生物系熊大仁教授在广西北海利用马氏珠母贝,成功培育出海水珍珠。在海水珍珠养殖的启发和推动下,熊大仁教授又于1958 年成功进行了背齿无齿蚌的附壳珠和有核珠的试验,并于1962 年开始进行无核珍珠养殖和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研究。我国近代育珠先驱熊大仁教授于1963 年撰写的《 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 的论文,属我国人工育珠首篇科技专著,对珍珠的生产和科研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只能作为内部资料,直至17 年后的1980年才公开发表。目前,我国的珍珠养殖以长江流域为主,已有10 多个省进行人工育珠生产。概括地说,我国现代珍珠业发展可划分为起步、初级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1 .人工育珠的起步阶段(20 世纪50 一60 年代)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渐被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之前,我国天然海珠采捕业和淡水蚌育珠都处于萎缩和停顿状态,1950-1957 年开始列项调查天然珠蚌的资源,并开始系统研究人工培育珍珠的生产技术。我国政府对发展珍珠业非常重视,1957 年11 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南珠生产搞上去,要把几千年落后的自然采珠改为人工养殖。”1958 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旧社会劳动人民辛辛苦苦采珠进贡皇帝,现在我们养殖珠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1958 年3 月,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合浦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北海珍珠养殖场,并于同年11 月,成功育成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1962 年,马氏珍珠贝植核技术获得成功;1965 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马氏珍珠贝人工孵化成功;1966 年,合浦地区收获人工养殖的第一代海珠37.55kg ,这是从天然采收转为人工培育海珠的一次历史性突破;1970 年,海南临水县海陵珍珠养殖场,从三亚铁炉港捞回黑蝶贝进行首次插核试验,第二年即成功获得我国第一批人工培育的黑珍珠;1962 年,江苏、浙江两省派专员去广东学习育珠技术;上海水产学院于1965 年成功获得淡水无核珍珠、有核珍珠和象形附壳珠。据蔡仁逢主编《 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史》 记载:" 1964 年,上海水产学院进行河蚌育珠研究成功;1967 年,苏州水产养殖场当年生产淡水珍珠1259 ( 90 只蚌), 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浙江省于1970 年在诸暨白塔湖渔场人工培育珍珠成功。
  
  总之,第一阶段属初创阶段,主要生产技术进展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优质海水育珠蚌的选择、培育与人工繁殖成功;② 珠蚌的插核插片技术,从初试到逐步提高,并进人了初级规模型生产的水平;③ 淡水育珠开始起步,母蚌、幼蚌、珠蚌的培育积累了一定经验;④ 蚌病防治与新药试验取得一定进展。此阶段淡水育珠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第一阶段的重要专著是珍珠界前辈熊大仁的译著《 珍珠的研究》 (农业出版社,1965 )
  
  2 .人工育珠的初级发展阶段(2O 世纪70 一80 年代)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本阶段珍珠产量稳步上升,珍珠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内外珍珠市场开始较快地发展。本阶段的特点是我国淡水育珠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淡水珍珠产量迅速上升。在优质珠方面,蒙钊美等科学家于1981 年8 月培育出珠径19mmm*15.5mm 、重69 的大型海珠,及一颗直径13mm 的黑珍珠;湖南张元培等于1986 年培育出直径20mm 的大型淡水珠,形态奇异优美,以后又系统培育出奇特型黑珍珠、十字架形珍珠和拱形珍珠等;江西都昌县邹乐道培育出一颗罕见的重n . 4g 的象形浮雕珍珠口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淡水育珠技术又有了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l )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 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摺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己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70 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2 )确立了三角帆蚌和摺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种因素考虑,确定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 3 ) “三小”嫁接技术体系 一是放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cm 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cm )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快,分泌能力强,蚌与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mm见方的做法,改用3-3.5mm见方的小片,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mm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度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开口器、接片针、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以前用钝头镊子改为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 4 )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20 世纪80 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1981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钊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珍珠生产的发展
  
  ( 5 )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20 世纪70 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为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由此,珍珠产量、质量均有所提高。80 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年出口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3 .人工育珠的快速发展阶段(2O 世纪90 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商品意识得到加强,一批珍珠贸易市场及珍珠商应运而生,并且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这个阶段中,我国珍珠生产技术趋向成熟,产量持续保持世界首位。这一阶段生产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在淡水育珠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 1 )探索出早繁殖、决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 月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 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 月份可达5-8cm 。该方法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 2 )规范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 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导致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 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确立优质插片区从蚌的活动规律可知,河蚌的斧足伸缩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使前端珍珠生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珍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通过试验得出,每只蚌只插后端,产量与质量都能得到提高。
  
  ( 4 )确立低龄、中蚌、中片的插片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好当年10-11 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 月份的手术工作,6 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中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cm ;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规格在3.5-4.Omm 间;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握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管理环节。
  
  ( 5 )改进养殖方式一是改吊养为笼养,减少对育珠蚌的伤害,同时防止鱼虾对蚌的侵害。二是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面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食用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三是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为投施菜饼、豆浆、鸡鸭粪肥等有机肥。四是改深养为浅养等。
  
  ( 6 )珍珠成分和营养的研究珍珠含有19 种氨基酸、22 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钙、卟啉及卟啉金属化合物、牛磺酸、小分子肤及维生素B 族等重要营养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珍珠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我国珍珠产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富裕群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新技术开发、加工、流通和管理上相对落后。我国珍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产品的总体质量较差,严重地影响着珍珠生产应有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珍珠产量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5% ,但销售额只有3.8 亿美元,占世界珍珠总销售额45 亿美元的8%。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高质量珍珠少,一、二、三等珠仅占20%左右,其中一等珠不足3%。
  
  2 .珍珠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相对落后,重生产、轻加工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相对珍珠的养殖来说,我国珍珠的产业化链条中,精深加工环节最为薄弱,品种单一,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珍珠的出口仍以原始珠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因而卖不到好的价钱。在加工品中,品种多样化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的重视。淡水珍珠的精深加工相对于海水珍珠来说,又要滞后一些。
  
  3 .对发展珍珠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落后于生产的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育珠蚌的疾病防治及药物开发,最佳育珠水域环境及其管理方法,珍珠的精深加工和加工品种多样化等应用和实用技术的研究,是生产中急需的科技内容。
  
  4 .无序生产状态严重,缺乏宏观调控,产销矛盾较为突出,行业协会的功能发挥不够
  
  我国淡水珍珠价格已经历了约为5 次的大起伏。每次价格的回落均不同程度地挫伤了珠农的积极性。究其原因,1992 年国家放开珍珠出口许可证制度后,珠农的育珠生产只能自发地和相对盲目地进行,有关市场行情、销售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送到珠农手中,以致生产出现无序状态。应运而生的行业协会还没有很好地在珍珠产业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 .育珠蚌品种和珍珠产品单一,常规淡水育珠蚌品质退化系统培育和提纯复壮等种质研究工作滞后
  
  随着文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成为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加大力度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技术早日完善并尽快推广到生产中。
  
  1 .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国淡水珍珠生产,应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贯彻实施“控制珍珠生产总量,主攻珍珠质量和工艺品加工,走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珍珠产业的改造,力争用5-8 年的时间,使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发生根本变化。
  
  2 .发展的目标
  
  根据珍珠行业的现状,全面提高育珠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升育珠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淡水珍珠的优质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40% ;兴建5-10 处优质育珠蚌原(良)种场,建设一批优质珍珠品加工基地,变原珠和初级加工出口为珍珠精深加工工艺品出口;建立起区域性的珍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体制,组建珍珠产业化集团,扩大我国珍珠在国际上的占有份额,使其由目前的8%提升到30%以上。
  
  关于我国淡水珍珠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科学工作者和企业家均提出许多好的思路,如赵明森(2003 )、蔡仁逢(2003 )、张根芳(2003 )、方爱萍(2000 )、李林荣(2003 )均以综述性文章的形式为珍珠发展献计献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对策。
  
  1 .加强组织协调,抓好珍珠生产总量调控
  
  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格。如果盲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劣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其生产规模。
  
  ( l )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珍珠行业协会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珍珠生产、出口的大省,更应先行一步。通过珍珠行业协会来调控生产,交流信息,研究技艺,开展加工与出口,组织协调商业行为,尽快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调控机制,将珍珠的生产、加工、销售纳人有序的轨道,并与国际接轨。
  
  ( 2 )尽快建立珍珠行业的约束机制,强化自律加强对国际国内珍珠市场的调查研究,了解市场对珍珠及其工艺品的需求状况,分析发展动态,为制订珍珠生产加工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发展规划要求,对现有珍珠生产布局、养殖面积、养殖数量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加强对珍珠养殖户的自律教育,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共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行业协会通过的决议,建立有序的生产、加工、销售环境,将珍珠生产总量严格控制在100 。吨以内,使之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 3 )尽快建立珍珠出口的协调机制目前,我国的珍珠出口,已全面放开,完全由养殖单位自行组织,因而珍珠的出口市场较乱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组织协调。为此,要强化珍珠行业协会的功能,通过行业协会搞好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出口组织协调机制,统一组织珍珠出口,避免不合理的价格竞争,不断拓宽和开辟新的出口渠道,扩大我国淡水珍珠的出口量,为珍珠生产调控做出新的贡献。
  
  2 .狠抓技术创新,发展“精品”和“名牌”,全面提升珍珠行业的质量水平
  
  珍珠“精品”大、光滑、色泽艳。要生产优质的精品珠,需先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等工艺。在养殖上,要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密度和深浅,确定肥料种类,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
  
  ( 1 )选育优良育珠蚌在发展淡水珍珠生产上,要始终抓好优质育珠蚌的选育。实践证明,珍珠层光泽好、分泌珍珠质旺盛、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1-2 龄三角帆蚌,是目前最好的育珠蚌。为此,要建立优质三角帆蚌的原种供应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制定原种、良种繁育技术标准,按标准组织生产,并通过系统选育、提纯复壮,培育大量优质三角帆蚌,为大面积推广三角帆蚌育珠打好基础。
  
  ( 2 )推广先进植片技术瞄准“圆、大、光、艳”优质珍珠质量标准,因地制宜系统推广小蚌、小片、小工具的“三小”育珠技术,培育一批技术熟练的育珠能手,严格按照育珠操作技术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珍珠手术质量,为提高珍珠质量创造条件。
  
  ( 3 )选好吊养水域 选择水质良好、水流通畅、水位稳定、天然饵料资源丰富、底质为硬底的池塘、河道、水稻田、湖湾等水域吊养育珠蚌。水体较瘦、水位不稳定或有污染来源的水域一般不宜选用。
  
  ( 4 )强化饲养管理根据育珠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断改善育珠蚌的吊养环境,包括吊养的水层、水温、光照、溶氧、pH 值、透明度以及有机物含量,使其处于最佳状态,为育珠蚌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采取基肥施足、追肥及时以及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透明度、看蚌生长情况的施肥方法,科学地施肥培饵,培养大量优质适口天然饵料,供育珠蚌滤食,以促进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坚持定期检查洗刷育珠蚌及吊养工具,确保水流通畅;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育珠蚌的吊养水层,定期排水换水,撒生石灰,改善水质条件。
  
  ( 5 )搞好蚌病的防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选择优质珠蚌、提高育珠手术质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饲养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增强育珠蚌的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通过使用噬蛭弧菌、EM 、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改善水质,防治蚌病。加强蚌病的预测预报,发现蚌病,对症下药,及早治疗,将蚌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 .大力发展珍珠工艺品加工开发,实现珍珠产品增值大力发展珍珠工艺品加工,是我国淡水珍珠生产今后发展的重点及主攻方向之一。珍珠加工与开发,要着重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及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
  
  ( 1 )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珍珠工艺品加工业的重要性珍珠首饰及珍珠工艺品是当前国际市场上珍珠的主要销售形态。在国际上,珍珠虽然与黄金、钻石一道被列为珍宝,但只有将珍珠与黄金、钻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工成形式多样、新颖的工艺品,才更具装饰、观赏、收藏价值,更具吸引力与卖点,其销售价格可以是原珠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国际上不少珍珠商都是通过从我国购买原珠,加工成工艺品后出口而获得高额利润的。珍珠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对珍珠的种类、形状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故加工业的发展又是提高珍珠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带动整个珍珠产业的质量升级。
  
  ( 2 )坚持实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当前,加快珍珠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多项优惠政策,采取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坚持多元化投人。各级地方政府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激励珍珠加工生产。可以是珍珠养殖户筹资自营,也可组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联合经营;可以是珠宝加工企业单独经营,也可由珠宝加工企业与养殖户联营;可以引进外资经营,也可和外国商人联合经营;可以在国内办珍珠工艺品加工企业,也可到国外去办公司。
  
  ( 3 )加强市场调研,注重开发新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人对珍珠工艺品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发展规划,积极组织生产加工,既注重传统珍珠工艺品的生产,又善于创新,开发研制新的珍珠工艺品,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闯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珍珠工艺品加工业之路。
  
  4 .扩大珍珠生产经营规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中型珍珠产业集团
  
  随着我国加人WTO ,我国珍珠业将面临重大考验,行业危机越来越明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各国珠宝商将会蜂拥而至,以他们的经验和整体实力、市场运作能力及设计生产方面的优势,会极大地冲击国内市场。目前国内这种遍地开花、小规模生产、分散化经营、经济实力单薄的现状,难以抵挡国外企业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扶强汰弱,使生产要素向“能人”手里集中,加强联合,组建大型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珍珠产业集团,建立大型南珠展示、交易、批发市场,并使之成为具有交易、调节、信息功能和具有强大综合辐射力的珍珠产品集散中心,形成规模效益,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 1 )扶持一批珍珠养殖经营大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通过建立合理的水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水面、土地向养殖大户转移,并确保其使用权不少于20 年;组建新的生产经营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联合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 2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生产、经营、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积极培养,使之成为具有相当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在发展珍珠产业化经营中发挥骨干作用。
  
  ( 3 )办好珍珠市场继续建好江苏渭塘珍珠市场和浙江诸暨珍珠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完善市场交易法规,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充分发挥珍珠集散地的作用。同时根据珍珠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再培植数个特色珍珠市场,以适应我国淡水珍珠生产的需要。
  
  ( 4 )建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网络,把珍珠生产的技术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服务;注意搜集整理国内外珍珠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技术创新信息,搞好信息服务。同时,还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珍珠销售的中介组织,不断完善珍珠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5 .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发展珍珠产业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把握世界珍珠市场的动向,大力发展正圆珍珠、有核珍珠和特殊造型珠。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象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蚌病的防治和新药的研制开发,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尽快将珍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列为课题进行研究。
  
阅读 40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