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鄱阳方言文化

媒体:中国赣鄱文化网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11/13 7:23:08

  鄱阳素称“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是全省置县最早的县份之一。鄱阳话属赣语 ,它保留了赣语的诸多共性,同时也不乏自身的特色。通过鄱阳方言,往往能帮助你了解鄱阳地域文化的另一个侧面。 地处鄱阳盆地一隅的鄱阳,由于远离战乱,居民长期相对稳定,再加上安土重迁的意 识强烈,离乡背井的机会少,因而方言中至今还残存着不少古音韵、古词语和古形式。

  任何方言都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口语读音一般比书面用语读音更古老。如:鄱阳 镇方言“望”“网”“蚊”分别读“慢”“莽”“门”,保留了上古时期的重唇音。鄱阳 方言文白异读的特殊现象是“一字三读”,如“绿色”的“绿”字,分别读“虑”、“陆 ”和“低、幼”的合音;“白鱼”的“白”,在口语中有时读如“耙”,有时读如“迫” ;“音乐”的“乐”,普通话读“月”,年轻人白读为“落”,老派人白读为“恶”。值 得注意的是,这“恶”音用现代汉语拼音标注应为ng 。ng是辅音,在普通话中只作韵尾, 不作声母用。但在鄱阳方言中,大部分北京话零声母的字都是ng声母,古县渡段坂一带方 言“五”的平声就是读ng,属中古音。鄱阳方言中保留了大量这一声母的中古语音,如普 通话B音系中的安、哀、矮、爱、暗、岸、熬、袄;e音系中的额、俄、鹅、饿;o音系中的 鸥、欧、殴、藕、呕;w音系中的我、卧;y音系中的压、鸭、牙、芽、衙、雅、亚、轧、 颜、眼等。黄颡鱼的“颡”是额头的意思,由于“额”、“牙”在鄱阳方言中都是ng声母 ,且韵母接近,因而鄱阳镇人将“黄额头”误写作“黄牙头”、“黄芽头”、“黄伢头” 也就情有可原了。 前正后偏的名词结构,可以 说是一种“化石性”结构,如“树桑”(《诗经》)、“ 鱼鲔”(《礼记》)、“鸟乌”(《左传》)。这种形式构成的词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几乎被淘汰,但在鄱阳方言中还保留着不少,如“人客”、“机司”、“脯胸”、“花红 ”(一种果子)、“菱角”、“肉圆”、“单被”、“鸡公”、“猪娘”、“骚牯(头) ”、“水牛字 ”。形容词中也有这种“异序现象”,如“闹热”、“齐整”。 一些在普通话中已消亡或奄奄一息的古词语,在鄱阳话中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如“ 炙火”(烤火)、“氵枭 薄”(很薄)、“杵肘”(胳膊肘儿)、“火箸”(拨火棍)、 “后 月争 ”(脚后跟)。形容刀、剑等物无锋芒,说“贳力 (读喻)”;形容不听话 ,说“拗捩(读如猎)”;形容视力不好,说“目祭(读痴)”;形容行动迅速,说“忄 叜 (读哨)”。谓在雨中淋为“涿(读铎)”;谓鸭、鹅吃食为“嗽”;谓用力把线、绳 、布匹、衣服等猛一拉为“扌屯 ”;子堵塞为“ (音略如卒)”;谓器物因干久而 松散有缝隙为“罅(读哈)”;谓耕田为“耧(读如楼)”;谓在甑下蒸肉为“熯”;谓 瘦肉为“精”,其实“精”的本字为“腈”,见于《集韵》:“腈,肉之粹者。” 象“腈”字一样在古辞书上有案可稽的也有不少。如“硗硬”的“硗”(音敲)字, 见于《孟子· 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二:“ 顾野王云:硗,坚也。”又如“饭粒”称“饭糁”,《集韵》上声感韵桑感切:“糁,《 说文》:一曰粒也。”“桑感切”大致是指“糁”字读桑的声母、感的韵母,鄱阳方言读 如“山”。又如在缸沿、皮布上略称“鐾(音批)”,鄱阳农村形容小孩衣服极赃为“ 鐾刀片”。此字见于《集韵》去声需韵蒲计切:“治刀使利。”又如用勺子舀去轻贴在液 面上的东西曰“火敝 (读撇)”,如“火敝 饮汤 ”。此字见于《广韵》薛韵芳天切:“ 漂火敝 。”又如表示展开曰“ ”,见于《集韵》上声有韵他口切:“展也。”又如 晾曰“日良 ”(音浪),见于《集韵》去声宕韵郎宕切:“暴也。”又如翅膀曰“翼革羽

阅读 105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