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稻作之源稻香万年

媒体:中国网  作者:闵庆文 何露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3/5/5 7:20:33

  农业物种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护它就是保护人类的“饭碗”。然而,这些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物种资源,正在从地球上大量消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字触目惊心: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全球有75%的农业物种已经消失,现在每年仍有成千甚至上万农业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达数千种,其中栽培物种约1200种,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水稻不仅成为全球最重要、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养育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同时它也承载了上万年的人类文明。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县城东北大源镇四面高山环拱的仙人洞内发现了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证据,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在万年附近的东乡县有一片野生稻,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这片野生稻的发现,不仅证明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提供了事实基础,同时也为研究我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生物材料。此外,这些稻种集中了所有栽培稻不具备的特质,由于处在各种灾害的环境下,东乡野生稻蕴含丰富的抗病虫害基因和极强的耐寒基因,它对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今后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至今还种植着一种质地独特的稻米,即“万年贡谷”。万年贡谷原名“坞源早”,是先民经过数千年精心培育的一个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据史料记载:相传南北朝时期,原产于归桂乡(今裴梅镇荷桥、龙港)一带的稻米就已是万年的名特产之一。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闻有此寸长大米后,传旨要“代代耕种,岁岁纳贡”,故此万年稻米得“贡谷”美名。

  万年贡谷具有不可移植性。据专家考证,这是万年贡谷生长要求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垅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温变异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使然。从形态特征看,万年贡谷可能是古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逐渐选育而成,是带有显著野生稻特性的原始栽培稻品种。万年贡谷作为原始的栽培稻,也有专家认为是栽培的野生稻,是人类保留下来较早的栽培稻之一,同相隔不远的东乡发现的世界最北的普通野生稻一样,其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境的基因及其它有利基因,特别是万年贡谷的耐瘠性是其它栽培稻中不多见的。

  贡谷生长在山垅中,山上流下的山泉带着树木的凋谢物以及土壤中的矿物质常年灌溉农田,为贡谷的生长提供营养。如果要保证贡米的正常生长,就必须保护好山林,这样才能有山泉常流,因此在贡谷所生长的农林生态系统中,不但保留了独特的物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形成了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和良好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万年人对水稻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水稻生产早期,万年人就发明了放红绿萍选田、打桩排泉、扎草人拒鸟、油茶籽壳磨粉防虫等原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法,其中扎草人拒鸟这一传统做法今天仍可在一些山区找到它的踪影。目前万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等农耕信仰,这些信仰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净化人们心灵,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年的农民往往借物候预告农事,如当地流传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而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还形成了不少歌谣和一些农事号子,都充分体现着浓郁的万年地方特色稻作文化。

  万年仙人洞发现的古栽培稻、东乡野生稻和荷桥贡米及万年现代水稻生产一起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系统这一完整的演化链,对于保护农业物种资源、研究稻作文化历史、服务现代水稻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阅读 49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