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渝水,秀美的山川会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的山青翠入画,这里的水清澈照人,优越宜人的生态环境,勾勒出一道道动人的风景……
地处袁河中上游的新余市渝水区,近年来牢固树立“保护青山绿水是发展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坚持环保优先,对内抓治理,对外抓控制,产业抓转型,生活抓健康,大力推进生态渝水建设,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了可靠的“生态屏障”。
![]() |
![]() |
![]() |
![]() |
![]() |
![]() |
![]() |
绿色工业:低碳经济引领新型工业化
从2007年开始,随着江西赛维LDK太阳能60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和江西瑞晶公司5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先后落户,过去“吃钢铁饭”的渝水区,工业经济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今,一台以“低碳经济”为主角的发展“大戏”正在当地轰轰烈烈地上演。
钢铁产业是渝水区的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为改变这种落后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渝水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打造新型工业主导型县(区)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优化资源有效配置。该区瞄准新型能源,重点发展光伏产业、电力配套制造产业等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目前,以赛维高纯硅料、瑞晶太阳能电池、台湾敬伟风能太阳能共置发电应用产品、中联科伟达太阳能等为龙头的一批规模光伏企业正在加快集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产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渝水区首要支柱产业。
招商理念的大转变也为渝水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强劲保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该区力改过去“捡进篮就是菜”的引资方法,在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评估,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上。近几年,有10多个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因环评不合格在渝水区吃了“闭门羹”。严把环保准入门槛,并没有抑制经济的发展,相反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渝水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在这里投资兴业。近几年,渝水区经济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增幅,招商引资连年实现新的突破,2009年,全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
从“吃钢铁饭”到“沐浴阳光”,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绿色GDP”,这样的大转变,让渝水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有了正确的“方向标”。
在工业建设的过程中,渝水区坚持“防治兼顾”的策略,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把牢建设项目审批关口,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该区还认真做好了三大工业基地环保规划,对良山、下村、袁河等三大工业基地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系统。围绕改善“一江一湖一渠一河”水环境,投资3000余万元已在沿孔目江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工程7个,并已投入运行;整治孔目江流域煤炭企业21家,累计关闭孔目江流域内养殖、洗渣、洗矿等企业101家,整改39家。通过治理,全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孔目江、仙女湖一级保护区水质由Ⅲ类提高到Ⅱ类水标准,并且多项指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通过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已落实减排项目42个,全年有望实现削减二氧化硫153.2吨、化学需氧量60吨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绿色生活:让城乡居民诗意地栖居
如今,“城区在森林间、农舍在果园里、生活在绿色中”的生态新形象在渝水随处可见。渝水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入手,大力实施生态绿化、生态保洁、生态节能等多个生态治理工程,让城乡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诗意和乐趣。
从2008年8月起,渝水区全面组织实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生态建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8%达到53%,各乡镇集镇绿化覆盖率要达到15%,绿地为10%,人均公园面积3平方米,到2012年,三项指标分别要达到20%、15%和5平方米。一年多时间内,“百万树木进城入院”、乡村生态造林绿化等工程相继铺开,并收获累累硕果。据统计,该区已完成造林8.5万亩。2009年4月,该区被省政府授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区)”。
在倡导全民植树绿化家园的同时,渝水区还注重抓好管理,加强森林资源监管,严格把好森林资源保护关。出台了《渝水区保护阔叶林木资源暂行规定》,对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毁林开垦以及非法运输、经营、加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并全面取消乡镇采伐指标,新组建2支森林消防队,全力保护森林资源。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渝水区把重点放在农村,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处理作为建设生态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区、乡、村、户四级联动,成功破解了该区农村多年来“垃圾遍地”的现象。早在2006年,该区就在所有乡镇组建了农村环卫所,并按照人口多少帮助乡镇配置环卫车34辆,所需经费全部由区财政一次性解决。从2007年开始,区财政每年列支102万元专项经费,确保乡镇环卫所工作的正常运转。考虑到农村生活垃圾外运的沉重压力,为降低垃圾运输成本、减轻垃圾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2008年,该区在全省又率先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区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投入300万元新建12个压缩式中转站,已建成4个中转站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已建生活垃圾收集点5078个,每个村小组都配备了1名以上保洁员,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有效推动了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进程。
为引导农民树立生态节能的观念,渝水区还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近年来,该区鼓励农民建造沼气池,使用清洁能源,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和技术服务机制,充分调动起农民建沼气池、用沼气的热情。据了解,该区沼气池总量1.1万余座,年产沼气560多万立方米,每年可节约薪柴6300吨,使1.2万亩的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太阳能的普及使用,对购买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民,区财政给予500元补助。目前,该区农村有3200多户农民用上太阳能热水器,惠及农民2万余人。还率先在全省引进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利技术——太阳能灭虫器,由区财政出资购买并免费为农户安装,用于发展有机农业。如今,该区农民已普遍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节能成了当地农民的新时尚。
绿色农业:有机产业成为富农主旋律
渝水区曾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以前棉花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8万亩以上。然而从2008年开始,由于棉花在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较大、对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等原因,该区毅然率先在新余市引导农民逐步退出棉花种植。2009年,全区棉花种植面积缩减到3.9万亩,比以前常态种植面积减少五成多。这是渝水区致力打造“绿色农业”的一个生动举措。
绿色农业有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渝水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决定将有机产业业作为今后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计划在5年内全面实现所有农产品的有机化,在全区形成较完整的有机农业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为此,该区聘请专家对发展有机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制定了《全区有机暨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中国有机农业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等研发机构合作,建立有机农业品种和种子繁殖、生资供应等相关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禁办、停办对空气、水源和土壤环境有污染的项目,规范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资的使用,并在进出交通线路上建立了农资检查站,防止不合格的农资进入。同时大力培育和引进有机食品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向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转型。此外,该区还建立了有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对外,定期聘请ECOCERT、BCS、北京爱科赛尔等认证机构检查员技术培训指导;对内,建立区、乡镇、村有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机农药,限制使用高毒农药、化肥、地膜等农资,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发展。
渝水区还大力实施“东粮西菜,南橘北茶”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突出抓好10万亩新余蜜橘、10万亩高产油茶、3万亩铁观音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新余蜜橘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姗娜、力上两个果园还被授予“中国蜜橘出口基地”,渝水区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橘)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高产油茶产业这几年在渝水区强势崛起,被列入全国8个高产油茶林建设示范县(区)之一。区里制定了高产油茶产业近、中期发展规划,在罗坊、水北、下村等地建设了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产出的示范基地,吸引了1000余户农民投身高产油茶建设,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4.4万亩。
沃野绿色生姿,水面清澈喜人。过去为发展农村经济,渝水区的大部分山塘水库被承包出去,实行立体式开发。近年来,这种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大量饲料、药物的投放影响了水体质量。从2008年起,该区决定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区财政拿出100多万元替已承包出去的山塘水库“赎身”,让小(二)型水库全部退出养殖承包经营,全面实行“人放天养”,逐步改善水库水质。从作出退出库区养殖保护水质的决定以来,该区151余户养殖户已全部主动放弃承包经营权,一度盛行的“岸上养猪,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正式退出,小(二)型以上水库全面施行健康、生态、无公害的“人放天养”自然模式。
策划、组稿:中共渝水区委宣传部江西日报社新余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