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苏轼父子同探石钟山

媒体:哈尔滨日报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10/14 8:20:13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一天,父子俩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他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一悬就是5年,直到元丰七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一起考察石钟山。月光明亮的晚上,父子俩乘舟来到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苏轼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阅读 47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