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强调,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区位条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忽略,它能加速或延缓县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发展基础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这些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成反比关系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商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技术替代能力越来越强,资本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县域的区位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基础等基本要素,已经不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重视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等高等要素,才是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我省的县域经济需要挖掘或者创造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发挥本地优势,挖掘或者创造核心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不在于“今天已有什么”,而在于“明天会有什么”,“明天会有什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县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不是源自区域,它最早来自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从区域的视角来看,区域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基础上经过演变而逐步形成的超越其他区域的能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区域很难通过模仿在短期内获得这种能力。县域经济要壮大,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依靠这种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以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立足点。
从全国来看,凡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县(市),都是与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挖掘分不开的,都创造出了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相继出现了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比如,在江苏出现的以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苏南模式”;在浙江出现的以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温州模式”、以兴办专业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在广东出现的以中外合资为发展起点,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珠江模式”;在福建出现的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外向型特征为主的“晋江模式”,等等。这些经典模式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县(市)的经验总结。这些县(市)的发展之所以成功,归结到一点,无不是凭借各自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的强势,进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齐头并进。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几乎每种模式在经历了辉煌以后,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发展的弊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企业、产业等各种要素的推动,经典模式正在悄然发展演变,如过去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已经演变为“新苏南模式”、“新温州模式”和“新珠江模式”,以使其继续保持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县域经济只把注意力放在目前看起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项目上是不够的,要更加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使县域经济具备超越其他地区的独特能力,县域经济才能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既可以依托地方文化特色,又可以依托地方资源特色,也可以依托产业特点或企业实力等。关键是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不断创造出具有地方文化和特色的,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品或项目。而这些产品或项目既可以是文化领域的,也可以是经济领域的。正如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创始人平松守彦关于“品”的阐述,任何地方都有可以挖掘的“品”,甚至一首民谣也可以成为具有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或项目。我省的县(市)经济社会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如能各自寻找到自身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将成为现实。
积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从中分享由此带来的“红利”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仅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才能从中分享由此带来的“红利”。县域是一个稳定、完整的基础地域单元,构成了我国的基层政治、经济和生态实体。县域经济则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是我国经济中处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从全国来看,县域经济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其竞争力明显不足,而且很难与城市经济抗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县域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参与城市经济的合作及与周边县(市)的协调,通过组团式的发展和壮大来促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包容、借助外力、弥补不足、共同发展才是明智之举。我国发达的县域经济绝大多数是依靠与城市经济的合作、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共同创造了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奇迹,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内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只有参与合作与分工,才有机会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县域才能在区域分工中分享比较优势带来的丰厚利益。
首先,县域经济可以从科技合作、产业分工与协作、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与外界展开广泛交流入手,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避免恶性竞争,主动消除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降低生产要素流动和交易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投资洽谈、产权交易等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相互投资、兼并重组、缔结联盟等方式,实现区域产业重构。
其次,县域经济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配置资源,使通过市场形成的分工成为“主旋律”,以此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县域经济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特征,合理确定其在更高区域层次上的地位,通过功能合理定位促进分工的形成,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与外界对接互补、协同发展。
再次,县域经济可以依托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积极融入大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群、城市带的孕育与崛起之中,使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比如,争取与城市经济形成类似于总部加基地的方式,借助城市群或城市带崛起的力量参与地域分工,成为国际区域经济竞争网络格局中的一个真正节点,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
最后,县域经济可以依托各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或试验区,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参与经济区或试验区的合作。从全国来看,目前无论是沿海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区域规划各具特色,是站在全球和全国的高度对我国不同区域进行的功能定位,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各地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域经济参与其建设与发展,既是区域功能定位的使然,也是县域经济借助国家经济区或试验区实现腾飞的必然选择。我省各县(市)尤其要牢牢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目标。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第二产业低端化、第三产业低级化的特征也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招工难、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正在日益影响县域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唯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产业层次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内涵式发展。
首先,县域经济应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把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我省已经把培育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应创造条件,依托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引内联,围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在部分具备条件的领域取得突破,以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的有利时机,及早做出规划,通过改善金融、物流等配套条件,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第三,县域经济应采用先进的、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使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并支持本地原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第四,县域经济应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全民创业、满足消费需求等多种途径,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化,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传统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明显增多,县域经济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工业化、城镇化等又将推动现代物流、投融资等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县域经济应充分抓住这些有利时机,进一步细分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
最后,县域经济应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解县域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紧紧围绕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这个核心,选准产业领域,确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组织科技力量进入县域经济主战场,形成科技兴农、兴企、兴县的强大动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