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沃土肥地变“金田”

媒体: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1/18 8:18:56

  5年来,赣鄱大地经济发展亮点不断,而粮食生产首次实现“五连增”无疑是其中一个颇为耀眼的亮点。中央和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广大农民干劲倍增,粮食生产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2004至2008年,全省净增粮食100亿斤,增长率达27%,占全国稻谷增量的20%以上;五年来,水稻面积、总产和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稻谷417公斤,居全国第1位。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江西粮食生产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惠农强农政策的巨大成效,更是农村改革30年的喜人硕果,为我省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和抵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两个不动摇”到五个“一号文件”,   省委、省政府见微知著,运筹帷幄,围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政策,为粮食生产连续“五连增”注入了强劲动力

  镜头一:临川区腾桥镇新杨村农民周军清一脸喜气:“这几年,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多,农民种粮实惠一年比一年多: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年年种粮有补贴;去年农资价格高,但国家给每亩粮田的综合补贴增加了40多元。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农民种粮劲头可大哟!”

  江西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现有7个粮源净调出省之一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调出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站在“江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能动摇,江西肩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不能动摇”的高度,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相继作出了“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战略决策。

  扶持粮食生产力度不减弱,强化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不松懈。省农业厅负责人感慨良多。5年来,省委、省政府在不折不扣、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五个“一号文件”的同时,结合江西实际,连续5年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多予、少取、放活”,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补贴,对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给予补贴;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机制……

  5年间,省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投入的总和。去年,全省农民种植早稻每亩获得补贴68元,种植双季稻获得补贴141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7元和57元。

  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到助农兴粮“一五一”活动,从开展“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活动到“万亩示范片”项目、“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生产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镜头二:“去年,我家的晚禾长得很好,每亩比前年多收了50多公斤呢!”在与记者交谈时,新干县桃溪乡徐家村种粮大户邓水生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去年,邓水生家的100亩水稻,从良种、栽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都采用了新良种、新技术,亩产比前年增了100多公斤。

  面对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空间几乎没有、粮食总产难度较大的严峻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无疑,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力量来提高单产。

  5年来,我省科技兴粮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目前全省九成农民按耕地肥力进行合理施肥;

  2005年,在全国首创助农兴粮“一五一”活动,即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分别对1000亩、500亩和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一对一结成对子挂牌服务,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2006年,在全国首开“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先河,通过增加播种量,增加栽插密度,提高单产;

  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万亩示范片”活动,即每个县建立1个以上的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推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病灭虫、统一栽培技术,辐射带动粮食发展;

  2008年,通过大力普及水稻旱床育秧、抛秧、免耕、平衡施肥、精准施肥、病虫统防统治、绿色植保、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水稻生产单项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等技术,促进区域平衡增产,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增产粮食5亿公斤,减少病虫害发生面积年均挽回粮食损失25亿至30亿公斤,“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活动累计增产8亿多公斤。同时,在全国率先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国有种子企业实现人、财、物彻底分开,从而提高了水稻良种覆盖率。

  从“公司+基地+农户”到“企业+合作社+农户”,从发展订单粮食到延伸产业链,粮食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结束了江西卖原粮的历史,粮食身价倍增,农民种粮实现了增产增收

  镜头三:“金农米业集团为我提供‘统一供种、供肥、供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护价收购’服务,我种粮增产又增收。”上高县龙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朱好生感慨万分。去年,他自愿加入金农米业集团组建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提供的优质服务,水稻单产比上年增产300多公斤,增收2万多元。

  从“公司+基地+农户”到“企业+合作社+农户”,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延伸产业链,当代江西人发展粮食生产的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的举措更加富有成效。

  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我省组建了金农米业、万年贡米集团、新余百乐工贸、江西八达米业集团等4家年加工粮食100万吨“旗舰”企业。这4家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富一方百姓。

  随着“公司+基地+农户”到“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风生水起,全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粮食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去年以来,仅省级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就发展到54家。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优质粮基地,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产精品、深加工、强品牌,优质大米大批量销往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年均销往省外、境外大米50多亿公斤,结束了多年来江西卖原粮的历史。

  稻壳发电,米糠制油,碎米加工方便米粉、淀粉糖浆及蛋白粉……粮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去年,金佳谷物投资8000万元,兴建国内第一座100%稻壳燃料热电联产火电站,形成年稻壳发电4200万千瓦时的生产能力。粮食身价的倍增,使农民种粮实现了增产增收。5年来,全省农民从卖原粮到卖精制大米、粮食精深加工中年均增收20多亿元。

  粮食安全警钟长鸣。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前,我省启动了“百亿斤优质稻谷增产工程”,力争至2015年,全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36亿公斤,比2007年增加55亿公斤。

  本报记者刘德灿宋海峰

阅读 3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