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步入了严冬,然而,我省金融系统却并未在寒流来袭之时裹足不前,而是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首家外资银行在昌顺利开业;村镇银行在修水和南康扎根;全国性和地方性股份银行纷纷将触角向设区市或者异地延伸,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日趋完善;证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达110.7亿元;保险业不顾灾害对行业自身带来的重创,积极投入抗冰救灾一线,为我省缓解灾情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重要贡献。
去年,全省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达8520.52亿元,同比增长25.1%;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261.96亿元,同比增长21.02%;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71.42亿元,同比增长50.3%;保险业总资产达到305.74亿元,同比增长21.19%;证券投资者规模不断壮大,客户开户数达154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期货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期货开户数及客户权益分别比上年增长71.27%和65.2%。
新机构纷至沓来
机构网点的持续丰富,本身就是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最好佐证。
2008年,我省成功引进了15家金融机构——渣打、大新等2家外资银行,1家股份制银行,3家证券经营机构,3家期货经营机构和6家保险公司在赣落户。
良好的赢利前景,或许是新机构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仅就银行机构而言,去年全省银行业实现利润98.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72亿元;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246.89亿元和7.11个百分点。
省政府金融办有关人士介绍说,今后将进一步营造金融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现代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股权基金、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到江西发展。
“引进来”的同时,2008年,南昌银行、九江银行跨区域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昌银行萍乡分行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业,而九江银行更是走出江西,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
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8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其中,金融起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这一年,上市公司再融资、农业保险、引进外资银行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当年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
特别是下半年,面对经济出现下行趋势、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全省银行业机构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及时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截至去年年底,全省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613.25亿元,比年初增加758.21亿元,增长19.67%,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其中仅11、12两个月便新增贷款213.2亿元,月度贷款增量创下历史新高。信贷投放总量的快速增长,有力支持和配合了我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战略的顺利实施。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始终是江西金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证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仅江西铜业、新钢股份、赣粤高速、诚志股份4家公司,募集资金即达110.7亿元,是全省上市公司境内募集资金数量最多的一年。
随着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农业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责任保险全面铺开,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支付57.56亿元,同比增长43.4%。
以农信社改革为代表的江西农村金融改革,正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企业受益:目前农信社、农行等均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也能获得涉农金融机构支持;有创业激情的农民,可以通过申请小额农户贷款创业致富。
可以看出,现在的金融改革,已不局限于以往单纯为经济社会提供服务,而是在积极探索一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或模式,从而改善全省的金融生态。
创新成为金融改革的先导
2008年,我省围绕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并试点了多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融资管理模式和信贷新品种,相继推出了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模式、再就业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模式、“一村一品”农业小企业贷款模式和微小企业贷款模式等。尤其是奉新县工业园区“一个平台、两个孵化、三环担保”的孵化融资模式,基本解决了工业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
前不久,我省取得了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的资格,目前试点方案已基本完成。有关专家表示,试点工作开展之后,农民将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历史。尽管引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是美国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次贷,而对江西来说,许多金融专业人士认为,我们金融创新不是过度,而是远远不够。
国际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但在这场风暴中,依然阔步前行、结出累累硕果的江西金融业,却值得我们骄傲。
本报记者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