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明 记者 张赤奎 文/图
在贵溪市泗沥镇境内的泗沥河上,有两座水坝——蛤蟆坝和翁家坝,这两座水坝看起来和普通的拦河坝没什么区别,很不起眼,但要论起年代,就非普通的拦河坝可比。据贵溪市文物普查队复核,蛤蟆坝和翁家坝是建于明代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为附近农田的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贵溪市境内少见的古代水利工程。
相传蛤蟆坝头有只蛤蟆精
蛤蟆坝位于泗沥镇王湾村委会上裴村小组,横跨泗沥河,全长130多米,最初全部用红石砌成,后几经修葺,如今已用混凝土加固。
宽敞的蛤蟆坝水花四溅。
相传明代蛤蟆坝建坝之时,官方请了两位“水利建筑工程师”,一位是蛤蟆坝附近赤石里杨村的杨有道,另外一位是姓陈的师傅,分别负责拦河坝东西段的设计施工。当时砌坝的主要材料均为红石,但两人选择的施工方式不同,杨有道选择的是水砌石,即在有水的时候施工,这样的施工方式,能够及时检验河坝是否渗水,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建起来的河坝更加牢固。而陈师傅选择的则是干砌石,即将河道的水引开后施工,这种方法给施工带来便利,施工速度更快,但河坝的牢固性不如前者。蛤蟆坝建成后,果然发生了多次水灾,杨有道负责施工的东段安然无恙,陈师傅负责施工的西段则倒塌过好几次。
翁家坝略显苍凉。
蛤蟆坝上游500来米处,有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块大石头凸出河面,从远处看像一只趴在地上的蛤蟆头。在这块大石头旁边有一条引水渠,弯弯曲曲就像是蛤蟆的腿,蛤蟆坝因此而得名。附近的老百姓相传,曾经有一只蛤蟆精为祸乡里,后神仙下凡用山头压住其身子,只留了只蛤蟆头露在河面上,还有一条腿被挖掘成水渠,便于附近几个村庄灌溉农田。但蛤蟆精并不“老实”,每到涨水季节,它便会伸一下腿,触动蛤蟆坝的根基。每次蛤蟆坝倒塌,老百姓都称是蛤蟆精伸了下腿。
据村民介绍,历史上蛤蟆坝倒塌过多次,几经维修,尤其是在1992年用混凝土重新加固后,虽经历1998年特大洪水,却安然无恙,至今仍为附近三个村庄2000余亩良田的灌溉发挥重要作用。
翁家坝已有600余年历史
在蛤蟆坝的上游的赤石村委会,还有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翁家坝,相传为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在鄱阳湖大战之时建造,至今已有600多年。
黄莲阁雕像已长埋地下。
由于泗沥河在这里呈直角型,转了九十度的弯,翁家坝构造独特,它分为引坝和主坝两个部分。引坝又称软坝,外观与普通河堤无异,但堤面宽阔,供附近村民行走。主坝坝高4米左右,河水冲下坝头,水声巨大,因而又称响水坝。
石壁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翁家坝全部用红石砌成,石头全部采自附近的一座红石岭,在红石岭上,至今留下大片开采过的痕迹。在开采过的两处石壁上,当时的石匠凿下的一些字迹依稀可辨,一处写着“天子周其林帅道光三十年”,另一处写着“四十三年十一月廿六日”,前者估计是清代道光三十年间修葺翁家坝时所凿,后者具体指何年代,今已不可考。
翁家坝的引坝。
在赤石村委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赤石翁杨吕,硬兑(音译)舂白米,柴干水自流,松胶当菜油,芋头当板油。“赤石翁杨吕”是指赤石的三大姓,后面四句则是指赤石是一块风水宝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中“柴干水自流”一句,是指翁家坝建成后村民灌溉不会缺水,其村民耕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翁家坝引发的御状
在赤石村委会,还流传这样一个有关翁家坝的传说。相传明朝年间,白田乡水岭村出了一名宰相叫黄莲阁,赤石翁家村则有一位名叫翁桂芳的在朝中任中书大人。由于当时陆路不发达,黄莲阁返乡和进京时均走水路,沿途的水坝就成了船只行驶的最大障碍。为此,黄莲阁利用自己的权势,要将沿途的水坝全部拆除。拆至翁家坝时,当地的百姓不肯,将情况反映给翁桂芳。为了百姓和后世子孙的利益,翁桂芳向皇帝告起了御状。黄莲阁闻之大怒,并宣称,这场官司如果输了,他将永不回京。双方对簿公堂时,皇帝也为难了,两人都是朝中重臣,缺一不可,判谁输都不合适。翁桂芳见状,说了句“朝代易改,国库难留”打动了皇帝,皇帝判令不得拆除翁家坝,并命黄莲阁搬到贵溪县城居住。
官司打赢后,根据皇帝的谕旨,赤石村的老百姓在翁家坝头凿了一尊黄莲阁的雕像,一来让黄莲阁谨记教训,二来警醒后世子孙要保护好翁家坝。
据村民介绍,这座雕像就位于翁家坝附近红石岭山脚下的一个石坑里,保存较为完整,很多人都见过,但在十多年前,村民开始向石坑中倒垃圾,现在已经被完全埋没了。